“湖北宜红茶的特点可以用9个字来概括:范围广、销量大、品质好。
备注:
1、文中ppt图片为韩艳娜老师所有,禁止用于其他途径。
2、文章篇幅较长,建议收藏阅读。
整理|喵
「华巨臣&茶阅课堂」湖北名茶专场第三期,宜红茶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韩艳娜,与你一起走进宜红茶的前世今生,详解制作宜红茶的传统技艺,教你辨别真正的宜红茶……
红茶概述:红茶,为全发酵茶,始称“乌茶”,因成茶的汤色和叶底均为红色,故称为红茶。
宜红茶发展历程:起源于道光23年→光绪年间得到快速发展→大量出口外销→因战乱走向滑坡→解放后大建工厂,再度复兴,走向中国红茶之巅
宜红茶制作技艺:鲜叶—萎凋—揉捻(切)一发酵一干燥;其中发酵是制作红茶的关键工序。
宜红茶特点:宜红茶具有色红艳透亮,滋味浓醇回甘,香气较高,稍冷即有“冷后浑”现象。
红茶概述
基本茶类
目前六大茶类国内外的通用分类法主要是以陈椽老先生提出的分类方法:以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分类法,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这种新的分类法,既体现了茶叶制法的系统性,又体现了茶叶品质的系统性。
红茶简介
红茶,为全发酵茶,始称“乌茶”,因成茶的汤色和叶底均为红色,“红汤红叶”,故称为红茶。
红茶以“香高、色艳、味浓”驰名于世,深受大家喜爱。红茶发源地是福建武夷山的星村桐木关,最早的红茶为小种红茶。
加工工艺分为5个步骤:鲜叶—萎凋—揉捻(切)一发酵一干燥;其中发酵是制作红茶的关键工序。
茶叶通过发酵将各种物质转化(酶促氧化),形成红茶品质。其中,茶黄素是决定红茶的亮度,茶红素决定了红茶汤的浓度,茶褐素为少量,使茶汤品质变暗。
红茶分类
红茶分为三类: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其中金骏眉、正山小种、烟小种为小种红茶;祁红、滇红、宜红、坦洋功夫、政和功夫、闽红、川红这些以地方命名的红茶为工夫红茶;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则为红碎茶。
宜红茶历史
因红茶受大众欢迎,需求量逐渐增加,使得红茶工艺得以向周边地区蔓延,产生江西宁红、安徽祁红、湖北宜红等。那么湖北的宜红茶究竟是宜兴红茶、宜昌红茶还是宜都红茶呢?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接来了我就为大家揭开宜红茶的前世今生……
起始
湖北宜红茶生产贸易起源时间有记载是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此之前就有众商人挟重金来武陵山区一带采制红茶,相曰:“农人颇享其利,由日晒、搓捻、色微红,故名为红茶”。
清代道光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大批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并在此设庄收购和精制红茶,将大量红茶运至汉口或再转运至广州出口”。
《湖北茶业贸易志》中有记载:19世纪中叶以后,大批广东商人到鄂西鄂南采制出口红茶,进一步促进了早期湖北红茶的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羊楼洞不仅成为国内著名的边销茶区,因临近汉口码头和水陆便利条件,一时也成为红茶产区和茶叶集散交易市场,就在汉口茶市繁荣兴旺鄂南茶叶蓬勃发展的同时,又有大批广东茶商到鹤峰、石门、长阳、五峰一带加工改制调运红茶,也大力促进了鄂西产区茶叶生产的发展,而当时在五峰、鹤峰、长阳等地生产的宜红茶,很受英国、俄国等众多外国茶商欢迎,宜红工夫红茶也就成为了当时国内著名出口红茶产品。
发展
光绪元年(1875年)有广东香山县客商芦次伦先是在鹤峰开矿失利,见鹤峰一带产茶甚多,因此开设茶号,在鹤峰、湖南石门县泥沙一带教茶农试做红茶,头一年做有红茶七八千斤,首批由汉口转运广州出口,由于茶叶品质上好,每箱售价高达160两(白银),比当时市场红茶价格高出一倍。
19世纪后期,我省茶叶生产和茶叶出口外贸有了更大的发展,红茶出口贸易也随之兴旺并成主导。
光绪二年(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把宜昌辟为通商口岸之后,宜红茶大量出口外销。
据中国茶叶公司相关资料显示:1876年我国茶叶出口曾达213.2万担,其中红茶出口170.9万担,占茶叶出口总额的80.16%,当时由汉口出口茶叶57.4担,其中红茶47.8万担,占出口总额的83.2%,其中就有大量宜红工夫红茶出口。
十九世纪,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极盛时期是1886年,当时茶叶出口达268.2万担,其中红茶200万担,占出口总额的74.6%,曾为我国换回6310万银元。(最大买家是英国商人,其次是俄国商人)
1900年-1916年间,汉口茶叶出口从以前70-80万担增加到80-90万担,最高时突破100万担,超过了当时上海、福州、九江等口岸茶叶出口总量,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60%左右,这是湖北红茶出口和汉口茶市最兴旺时期。
转折
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十月革命运动、中国国内外战争等因素严重影响,湖北茶叶经济迅速被逼入萧条境地,至1949年湖北武汉口岸茶叶出口贸易几近停滞。
1945年抗战胜利后,产业开始恢复。但解放战争期间,宜红茶生产恢复缓慢
1949年解放前夕,宜红茶产量仅万余担。
复兴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当年9月成立了中国茶叶公司汉口分公司,1950年4月改名为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立即恢复了武汉茶叶出口口岸并展开了茶叶出口业务,担负宜红、滇红、湖红、川红、宁红等。
苏联首先和我国建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贸易协定”,随后又有大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我国建交,中国红茶出口需求量大增,其中出口红茶产品中湖北宜红要占到70%以上。
解放后十年经济建设阶段,为了促进全省茶叶经济发展,扩大宜红茶出口生产规模,在大力恢复和扩大茶园种植规模基础上,先后在宜红茶产区设立诸多红毛茶收购站,相继建成一批宜红茶初制、精制加工厂,以完成年年增加的茶叶出口任务。其建厂列序如下:
宜红茶发展经历各种挫折与艰辛,走过百余载的风雨历程,这些都离不开宜红茶人的不懈努力。刚刚我为大家提到过,茶叶商人芦次伦开设茶号,在鹤峰、湖南石门县泥沙一带教茶农做红茶;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推动了宜红茶的生产与发展。
说到红茶领军人物,就不得不提红茶之父——冯绍裘,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筹建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分公司。1951年,冯绍裘受中南军政委员会任命担任中南茶叶公司副总经理兼汉口茶ㄏ第一任(中南茶叶公司茶叶拼配工厂)厂长。
1951年后,随着企业内部业务的增设分离等因素的变化,中南区分公司进行多次名称变更,组建了现在的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汉口茶厂成立,大力发展宜红茶生产加工与出口经营业务,在各茶产区设置分支机构将优质原料汇集于此进行拼配加工,汉口茶厂迅速成为宜红茶的加工出口中心,为我国的外贸出口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茶之父:冯绍裘
冯绍裘是我国机制茶之父、滇红创始人,是我国公认的著名红茶专家。他一生潜心茶叶研究和生产,改写了戴维斯描述的云南茶叶历史。他寻得中国红茶宝地,创制出世界一流红茶,并且开启了中国红茶新纪元,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茶叶专家。
1、首开我国机制红茶先河
1933年冯绍裘首开我国机制红茶先河,成为我国机制红茶的开端。
1949年,我国茶叶加工初步走上半机械化生产的道路。
采用“号码”红茶的方式,为每一批红茶制作编号,提高我国红茶生产效率。
1958年,其设计的恩施“58″型揉捻机和60型宜红精制联合机在全国推广。
2、“密码布样”将宜红推向中国红茶之巅
1959年因受自然环境影响,中国方面准备用宜红代替祁红的出口。不料此举,先是遭遇到业内人士的反对,认为宜红不能代替祁红、有鱼目混珠的嫌疑。同时,苏联专家也不同意,他们表示如果中国方面坚持以宜红代替祁红出口,苏联将把中国红茶的等级降级收购,红茶被降级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外汇损失。
冯老先生领衔成立中国红茶专家组,专门研究如何与苏联方向进行红茶品质的谈判,创新地提出了用“密码布样”的方式,对宜红的品质进行测评,经过多次试验验证,结果各项指标都显示宜红茶排名第一,苏联专家也对宜红的品质赞不绝口,不再将中国红茶做降级处理。从此,宜红茶品质获得中国最优等级的荣誉。
3、发明红茶“升降拼配法”
1950年我国与苏联签订的《中苏贸易协定》规定要用红茶换回大量急需建设物资。当时双方未订定交接标准样,苏方提出各类茶叶都要按产地茶厂原级出口,其茶叶品质由苏方茶师审样决定验收,且往往向我方提出降一级验收的要求,每年降级验收数量竟高达50%以上。从50年至54年的五年之内,我方茶叶降级损失之大,十分惊人。
冯先生提出:茶叶经过拼配,能起到取长补短、调整品质的作用。于是,他先从选好原料着手,然后使用筛分、抖提、飘播、风选、拣剔种种做法,反复加工精制,使老嫩分开,长短粗细有别,梗、片、末、夹杂物除尽,达到叶底红黑不混,最后采用升降拼配方法,把筛分好了的各级半成品分别拼配成为中上级、中级、中下级、普通级,分别补火装箱出厂,运上海华东茶叶出口公司交给苏方。苏方均按原级接受,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此后,冯老先生的“升降拼配法”,推陈出新,将传统的“单级付制,单级收回”转变为“单级付制,多级收回”的新工艺,将工夫红茶加工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振兴湖北的茶叶经济作出了贡献。直到今天,这一方法仍然是中国工夫红茶加工的主要原则。
4、发现宜红“冷后浑”
宜红茶具有色红艳透亮,滋味浓醇回甘,香气较高,并发现宜红茶稍冷即有“冷后浑”现象产生。
“冷后浑”现象与红茶汤的鲜爽度和浓强度有关。具有“冷后浑”现象的红茶被认定为高品质红茶的标准也一直沿用至今。
5、改良祁红
用夏茶制作的祁红,不仅汤色,香气俱佳,且在上海夺得当年的“顶盘”,即最高价格
6、创制滇红
1939年,冯绍裘先生在凤庆创建了顺宁茶厂,并于同年,滇红茶成功创制出来并上市。
宜红茶制作技艺
要做出一杯好茶,原材料非常重要,拥有一个适宜的气候、地理环境是生产好茶的重要因素。
宜红茶优良品质的生产环境保证
>宜红茶区属亚热带气候性条件
>14℃至18℃
>247天以上
>1200mm-1600mm之间
>黄褐壤、红壤、酸壤、酸性紫色壤为主
>4.5ppm-6.5ppm之间
>300m-1000m之间的低山和半高山区
宜红茶区特有的茶树品种资源,如宜昌大叶种、宜红早、恩施大叶种、鹤峰苔子茶、恩施苔子早、巴东苔子茶、五峰大叶种、五峰柳叶种等。
宜红工夫茶的传统工艺制作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因工艺复杂,技术性强,工夫红茶因此得名。宜红茶制选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初制程序是鲜叶、萎凋、揉捻(包括筛分、复揉)、发酵、干燥;
精制程序分为3个工段13道工序。筛分工段包括毛筛、抖筛、分筛、紧门、套筛、撩筛、切断、风选;拣剔工段包括机械拣剔和手工拣剔;成品工段包括补火、并堆、装箱,其中包括整理外形,划分品级、剔除劣异、发展香气,并调剂品质,统一规格,便于贮运,从而成为合格商品。
宜红茶的特点
品质特征
湖北宜红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润,香甜纯高长,味醇厚鲜爽,汤色红亮,叶底红亮柔软。茶汤稍冷即有“冷后浑”现象产生。
冷后浑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茶色素)与咖啡因在高温时,各自游离。随着温度降低,它们会缔合形成络合物。随着缔合反应不断加大,呈现胶体特性,使茶汤浑浊不清。
红茶冲泡
【冲泡用水】
冲泡红茶不宜选用矿泉水,应选用太空水、纯净水等。水中含矿物质少,含新鲜空气多者为佳。
【冲泡器皿】
紫砂壶、瓷、盖碗、飘逸杯均可。
[ 泡茶三要素 ]
清饮法
>投茶用量:3-5g
>水温:
细嫩红茶85-90℃
等级较低90℃左右(过高易酸)
粗老、乔木95-100℃
>时间:茶叶的揉捻程度、品种等条件不同,则每泡时间也有所差异。整体上,茶叶都符合先快出汤,后慢出汤的冲泡规律。
[ 泡茶三要素 ]
调饮法
>投茶用量:5g
>水温:100℃
>时间:依茶而定,冲泡2分钟或煮1分钟。
冲泡好红茶汤后,可随个人喜好加入牛奶、砂糖、柠檬等,制成奶茶或柠檬红茶等饮品。奶茶推荐3茶水、1牛奶的比例调配。
为鄂加油
援鄂复苏在行动!
用户评论
哦买噶!终于找到了一篇关于如何制作一杯好茶的文章,太棒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茶叶世界的大门终于向我敞开啦,这文章简直就是茶叶爱好者的福音。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原来每一杯好茶的背后都有这么多细致的工艺啊,佩服!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品茶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之前都白喝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中提到的传统制茶步骤真的挺有意思的,想尝试亲自制作一杯好茶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揭秘文章让我对如何挑选优质茶叶有了一套更科学的方法,感谢分享。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后我恍然大悟:原来茶的香气、味道与冲泡方式如此息息相关。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对我的日式抹茶文化研究提供了巨大帮助,太棒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了解制作过程后才发现每一杯好茶都是需要匠心独运的,真是不贵才怪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喜欢茶叶的朋友们来说,这篇揭秘绝对是一次大开眼界的经验分享!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真正的好茶不仅仅在于茶本身,还取决于准备和冲泡的过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后我想说,以后再也不只是盲目地选择茶叶了,要懂得品味背后的工艺。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原来好喝的茶是通过精心挑选、烘焙、以及恰当的冲泡方式达成的,真是一门艺术。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谢作者带来这篇深度揭秘的文章,让人对品茗的理解更加全面且深入。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着这篇文章,我感受到每个步骤都充满了对茶的艺术与科学的追求,这真的令人惊叹!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揭秘中的内容丰富,从选择茶叶到泡制、品味都有详尽解析,非常适合像我一样的初学者。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文章后我决定多尝试不同种类的茶,看看那些秘方能否让我品尝到真正的好茶。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人深刻认识到一杯好茶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体验。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不仅是一篇揭秘的文章,更像是对茶叶爱好者的一次专业指导,太实用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后我更加理解了为何不同时间、不同水温泡出的茶饮味道大相径庭,真是开了一扇新窗户。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