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地发酵?臭气冲天?普洱熟茶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18 07:34:17

如何从零开始,打造一座渥堆发酵车间?

“听说制作普洱熟茶,就是直接扔在脏兮兮的地上任其发霉,人还要在上面踩来踩去,“

“我表哥是普洱熟茶发酵工,他一家从来不喝熟茶,因为渥堆发酵车间的大门都是敞开的,灰尘,鸡毛,虫子等什么都有!“

事实真的如这些谣言所说吗?普洱熟茶真正的制作流程,又是怎么样的,是否真的充斥着冲天的臭气?今天,东莞资深茶人陆离揭秘渥堆发酵的工艺流程!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很少有人能知晓熟茶渥堆发酵的全貌,一是因为渥堆发酵车间内的稳定菌群十分宝贵,往往会被茶厂设为机密禁地,严禁参观。

二是因为即使能进入参观,也很难跟踪性研究各个环节,毕竟整个渥堆发酵的周期长达几十天,包含洒水,翻堆和开沟等不同步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同时,因为在渥堆发酵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难以察觉的微生物,因此渥堆发酵并不像现代制造业,有着标准化规程和可量化指标,而更像经验主义指导下的技术。

小到把控车间的温度,大到把握翻堆的时机,渥堆发酵中的很多工序都没有量化标准可言,每次发酵的成败,都非常依赖发酵师傅的经验和应变能力。

选择发酵场地

场地对渥堆发酵十分重要。由于发酵时要进行洒水,要求能保住部分水分,当堆温起来后,又需要及时释放多余水分,因此地面要具备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气性。

因此传统的发酵车间,往往是青砖地面,或粗糙的水泥地面,而且设计时会带有一定倾斜度,能够使多余的水分迅速流走,防止茶叶沤坏。

之前有些茶企出于食品卫生考虑,会在发酵池上贴上瓷砖,这种方式对沥水有一定影响,但瓷砖中间有缝隙,对整体发酵的影响并不算大。

而这两年的茶企,会采用更加卫生的离地发酵,有夹层不锈钢板发酵,木桶发酵等方式,陆离在之后的熟茶专题文章中还会着重讲解。

地面打好后,往往会带有一定异味,优势菌群也不明显,因此还不能马上进行发酵,而是先养地,一是去除异味,二是培养菌群,保证发酵茶的品质。

养地要先用之前生产的熟茶末和碎茶渣铺地(有茶友知道这一步的作用吗?)高度1cm左右即可,然后浇透水,等晾干后再次洒水,保持地面处于湿润。

等到水泥地面被浸润成黑色,茶末也失去茶味后,养地才算完成,不过刚做好的发酵车间很难做出好熟茶,为了减少损失,前几次生产建议用价格较低的原料。

而高端熟茶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原料的价格较高,为了保守起见,很多茶企会专门租用使用多年的发酵车间,保证微生物参与环节的稳定。

比如熟茶界赫赫有名的04年福今孔雀班章生态茶,俗称“福今ABCD堆”,就是在勐海茶厂发酵,在兴海茶厂压制的,口感醇厚,甜度饱满,备受市场追捧。

勐海茶厂改制后不再接受来料加工,何氏兄弟就曾借用兴海茶厂车间继续发酵班章熟茶,直到福今品牌创立后,才开始建立自己的发酵车间。

而下面这款兴海2006年班章王普洱熟茶,正是在同一车间发酵的班章料熟茶,其口感醇滑细腻,还带有少许荷香味,性价比非常高,值得推荐。

受限于车间所在地的气候和环境,有时前几次的发酵情况都不够理想,这时就很考验负责人判断能力,要么重新进行养地,要么另寻它址。

堆茶与洒水

场地建设完成后,就该进行生产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堆茶,这里涉及到两处关键技术点,一个是茶堆高度,一个是打堆的毛茶数量。

一般来说,茶堆高度在50cm~120cm不等,数量上有100公斤小堆,也有数十吨的大堆。出入很大,一是各厂技术习惯不同,二是每次发酵的毛茶等级不同。

通常茶叶越粗老,打的堆子就越高,因此粗料的条索松大,透气性好,吸水性也好,而嫩料细碎紧实,透气性相对较差,这点在洒水时还会讲到。

堆好料子,就该洒水了。早期的洒水比较粗犷,是直接用水管接上水龙头,一个人捏着水管口对着茶堆喷水,一个人在旁边看着水表,等水量到点了就完成了。

当然,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现在大多使用喷雾器雾化洒水,为了让茶叶都尽可能地浸润,还会使用一个洒水,一个翻堆的方式。

这里涉及到一些细节,水往低处走,下方的茶就容易过湿,发生结块,因此如果是早上洒水,下午就要及时翻堆,明早还要再翻一次,让湿水尽量均匀。

洒水环节最重要的两个参数,一个是洒水量,一个是水质,影响洒水量的因素很多,有茶青含水量、茶青等级和制作季节等等,非常考验发酵师傅的经验。

通常毛茶和洒水的比例为3:10到5:10左右,其中毛茶含水量在28%~35%之间,嫩茶含水量大于粗茶,洒水就相对少一些;雨季湿度较高,加水就少一些。

水量决定发酵成败,而水质则影响发酵品质。由于勐海味的标杆效应,目前业界发酵熟茶时,大多参考勐海地区地下水的水质酸碱度和微生物含量。

这里所说的去离子水,不是商家口中的保健噱头,而是专指除去呈离子形式杂质后的纯水,特点为不受植物细胞内的大分子吸附,能影响原生质的物理性质。

这是因为茶叶内的水分含量,由自由水与结合水构成,而去离子水能与自由水结晶,还能使结合水向自由水转化,从而保持“水分活度”(Water actity)。

在以酒类制作为代表的现代食品业中,去离子水已经得到了广泛利用,目前最先进的大益智能发酵,也使用了去离子水,在未来的熟茶发酵中将得到更多应用。

渥闷与透气

均匀洒水后,就可以盖上发酵布进行第一轮发酵了,不过在此之前,要解决渥堆发酵最大的一个难点:协调好渥闷与透气之间的矛盾。

在保证茶堆的渥闷,为微生物的活动提供稳定环境,使堆子能起温和保温的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透气性,不影响堆内毛茶的正常转化。

想解决这个难题,首先就需要精准把控洒水量,上面提到的毛茶与洒水比例,更精准的数据为:高等级原料的茶水比为2.5~3:10,低等级则为3.5~5:10。

其次,如果茶堆基数大,微生物活动会更加强烈,内部的温度会相对较高,就需要加强透气防止烧心,而堆得较低的茶堆透气性会较好,就需要加强渥闷。

为了保证控制的有效性,发酵布方面,大堆子可以用网眼更疏的编织袋,小堆子则用保温性更高的麻布,有时还要使用数张麻布将小堆子上下覆盖以保证渥闷。

有的茶厂还会在堆子上插一些中空竖长的小竹篓,用来增加堆子的透气性,使堆内的水分得到挥发,原理类似于制作新疆馕时,会在茶饼的表面扎孔。

最后,要根据毛茶等级适当调整堆高厚度,等级低的原料条索泡大,透气性好,可以适当堆高,而等级高的则需要堆得更薄更矮,同时不要太密集,保证透气。

数次翻堆

解决了渥闷与透气的矛盾后,洒过水的茶堆需要盖上发酵布,让茶堆的温度持续上升到50~65°C,这个区间的堆温保持一段后,就该进行第一次翻堆了。

翻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持茶堆的透气性、降低堆温、加速水分挥发,同时让茶堆吸收空气的氧气,为下一轮发酵做准备。

翻堆的具体时机,也是渥堆发酵的难点之一,如果翻堆不及时,堆内的温度就会持续上升,造成茶叶碳化,也就是业界常说的“烧心”。

为了让茶友们更加理解翻堆的时机与重要性,陆离以一次传统的渥堆发酵为例,向大家解释说明。

“刚洒过水的这个大堆子高度有1.2米,但吸饱了水分的毛茶会逐渐收缩,茶堆的高度每天也会往下落,等到第四天,就只剩不到0.6米了。

第三天时,茶堆会逐渐发热,第四天微生物菌群的作用更加显著,茶堆开始“挂白霜“,等到第五天,堆内的温度已经高到很烫手,外面的茶叶也升着白雾。”

以前发酵时温度一切从简,茶堆温度全凭发酵师傅的手感,现在则可以在堆子上插个温度计来检测堆温,量化指标大约为不超过65°C。

这时的温度保持两天左右,就要开始翻堆了,翻堆的目的也是平衡茶堆的温度、湿度,为了保证均匀透气,还需要一些“结团”的茶块解散。

翻堆频率约为6~ 8天一次,夏天温度较高就翻得勤一些,冬天则慢些,此外要特别注意雷雨天气,这时气压变低,堆子也容易烧心,整个翻堆要持续4次左右。

刨散开沟

数次翻堆的过程中,堆高和堆温都会持续下降,第四次翻堆后就该开沟了,与翻堆相似,开沟的目的也是为了散热,降温和进一步挥发水分。

用木耙将茶堆刨散,再将茶叶犁成一条条类似于田垄的茶沟,尽可能地增加茶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帮助其散热降温。

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刨散的茶堆尚有余温,此时不能立刻开沟,更不能等其完全冷却后再开沟,而是要在毛茶余温尚存时及时起堆,使茶温保持在合理区间。

把上一轮渥堆时位于外边的毛茶推到中心,再把堆子起到1米左右,盖上发酵布,堆温达到要求后,重复之前的翻堆、开沟、做堆。

等到整个发酵周期来到45天左右时,就可以将晾到常温的熟茶送去审评室测水分含量,如果茶叶的含水量低于15%左右,就说明这次的渥堆发酵成功了。

在早些年代,测水分的方式是将100克称好的茶样放进炉子烤成灰,再称量下灰的重量,即可得出大致的含水量,而现在会使用水分仪,测量会更加精准。

到这一步骤时,渥堆发酵的工序就全部完成了,但此时这些刚做好的这些熟茶,多少会带些堆味,而这就是制作熟茶的最后一道难题:尽可能地消除堆味。

消除堆味

堆味,主要是因为堆子起量大,毛茶吸水不均,导致底部的茶叶发酵过度,产生有机酸类物质,而这些酸又会腐蚀水泥地面,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盐类物质。

这些盐对人体无害,但会与毛茶混在一起,导致称量时的灰分含量升高,同时发酵不均也会使堆内的茶叶发酵过度,进而产生霉、腥、酸、馊等不良气味。

熟茶的“堆味”虽然让人很不愉悦,但却是无害的,和霉味,仓味等后期仓储不当造成的不良气味有着本质区别,也可以通过存放和醒茶等手段来消除。

而在之后的专题文章中,陆离也会为茶友们介绍,如今的新兴茶企是怎么通过创新发酵方式,来实现“无堆味”的制作技术的。

熟茶做好后,很多茶厂会进一步分筛,一是剔除谷壳、茶果等杂物,二是分出不同级别,丰富茶品的价格梯次,这也是用料细嫩的宫廷普洱的由来。

散茶分好后蒸压成型,就可以包装出厂了,自此,除了需要保密的技术细节外,熟茶制作的整个工序,就都呈现在各位茶友的眼前了。

当然,渥堆发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熟知以上各项理论,更需要多年从业经验,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茶友们能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对渥堆发酵的认识与研究上。

总之,渥堆发酵的实质,实际上就是车间小环境内的氧气、温度、湿度,与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茶叶酶,以及各类微生物之间的复杂化学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人为地控制水和温度,都可以加速,延缓,改变这些反应的进程和结果,从这些繁琐的步骤和各种细节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时至今日,传统的渥堆发酵,仍然非常依赖经验丰富的发酵师傅,仍然考验制茶人员的临场反应的应变能力,也仍然缺少可量化的具体措施与量化指标。

如何提高渥堆发酵的稳定性与可控性,使整个发酵环节进入现代生物工程范畴,进而改变消费者的刻板印象?

下篇文章,我们聊聊业界在生产熟茶时的一些新突破。

用户评论

颜洛殇

看完这篇关于普洱熟茶的制作过程后,才发现原来不是直接晒干那么简单,而且所谓的“裸地发酵”背后有着严格的卫生和环境控制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揉乱头发

原来在现代化茶厂里,熟茶的发酵过程还采用的是现代科技设施确保温度和湿度,再也不用担心臭气冲天的问题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oО清风挽发oО

很多人都好奇普洱熟茶为什么越陈越香,看完制作流程才知道是经过长时间精心培育的结果。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失莫忘

对于我这样的老茶客来说,了解普洱熟茶的发酵过程增加了品鉴时的乐趣,现在我可以更自信地挑选高品质发酵过的茶啦!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西瓜贩子

原来普洱熟茶背后的工艺这么复杂精细,难怪它能成为茶中瑰宝,不仅好喝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情如薄纱

“裸地发酵”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而现在高科技辅助下的发酵却如此干净、卫生,真的改变了我对传统发酵方式的偏见。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绝版女子

看完这篇文章,对普洱熟茶的制作过程多了一份了解和尊重。真是科技改变世界呀!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贝

以前总认为好茶都是天注定的,现在才知道背后的人们付出了多少努力,特别是那些严谨的微生物调控工艺,太了不起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阳光还感觉冷

原来熟茶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味道,还有其背后的制作过程和技术革新,这让我更爱品鉴各种普洱茶。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余温散尽ぺ

通过了解普洱熟茶发酵的秘密,我发现它不仅仅是味道的好坏之分,还是一种文化、技艺与科技的交融。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蔚蓝的天空〃没有我的翅膀

现代技术为普洱熟茶的品质保驾护航,从“臭气冲天”到无味清香的变化,真是让人深感科技进步的力量。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潇潇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普洱熟茶的魅力深深吸引。每一泡都蕴含着师傅们的心血和自然界的奇妙变化。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日倾情

以前对普洱熟茶的了解只停留在“好喝”,现在知道了它的制作过程,更增加了这份喜爱和敬意。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衫故人

从“裸地发酵”到高科技车间的现代化操作,可见茶叶行业在不断地探索与进步。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海

对许多人来说,普洱熟茶的每一泡都是一场旅行。通过了解到它的制作过程,这趟旅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万象皆为过客

原本以为“臭气冲天”是不可能的事,现在得知现代工艺下的发酵环境严格控制,一切都变得合理了。太科技啦!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这篇文章让我对普洱熟茶的欣赏升了一个层次。它不仅是一杯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技艺的发展。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枫染墨

了解了“裸地发酵”的传统方式后,再看现代工艺下的普洱熟茶制作,我感受到了行业演变与保留传统的智慧结合之美。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肆丶小侽人

以前只觉得茶好喝,现在知道背后的技术支持和严谨的标准化控制让每一片茶叶都充满了可能。这是科技与传统融合的魅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