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馆:低调做事,低调喝茶。河南、河北有哪些茶?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21 09:25:15

大家好,关于地标馆:低调做事,低调喝茶。河南、河北有哪些茶?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近日,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地图也在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正式上线。

该地图共收录了中国茶叶地理标志601个,其中湖北省最多,有81个,其次是福建省和浙江省,分别有76个和57个。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

河南、河北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两兄弟同属黄河文明。

他们是隔着母亲河的双胞胎兄弟。

当黄河入渤海时,

河以北的地区为河北,河以南的地区为河南。

后来,黄河改道从黄海入海。

漳河成为兄弟之间的分界线。

沁河黄口入海口附近景观图:大河新闻摄影/冯晓敏

无论地形、自然资源、经济文化,

或者历史背景,

河南和河北惊人的相似。

在爱茶方面同样慷慨。

说到喝茶,你可能会想到福建、云南、江浙……

河南虽然有“一哥”——信阳毛尖的支持,

很少有人会把“茶”与河南、河北联系在一起。

更不用说纬度高的河北了。

信阳鸡公山

但这确实低估了河南、河北人民对茶叶的热情。

1972年,河北张家口出土多座辽代墓葬。

他墓中的壁画详细描述了当时泡茶的过程。

点茶用具、点茶手续一应俱全。

首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也在河北举行。

河南老乡喝茶,

这种饮料复杂而粗糙。

他们不重视昂贵的茶叶或名泉水。

满是茶渍的旧玻璃杯,

随意捻两撮茶叶,

然后倒入大量热水,

随身携带杯子,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喝。

而且,河南还有一个被日本人奉为“大神”的老乡:

卢通(tng)。

陆同与“茶圣”陆羽齐名,被誉为“茶仙”。

他的诗流入日本,

影响了日本几千年的茶道。

钱选《卢仝煮茶图》

一碗润喉,两碗打破寂寞。

三碗干肠,才五千卷文字。

四碗汗,生活中所有不平整的东西都消散到毛孔里了。

五碗清筋骨,六碗清神。

七碗吃不下,却能感觉到腋下吹着凉风。

—— 《七碗茶诗》 路通

文征明行书《七碗茶诗》

各位,来喝碗中原茶吧。你想赢吗?

白洋淀荷叶茶

一提到河北白洋淀,脑海里就会自动响起《小兵张嘎》的主题曲:“1937年,日军入侵中原……”荷花盛开、鱼水交融的白洋淀上漂亮啊,嘎子哥一个人扛着竹竿站在船头,边喊边唱,边练边练。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英雄少年矫健的身影。

《小兵张嘎》电视剧主角团

白洋淀的红色文学曾一度盛极一时。 ——老师孙俪,“莲湖派”领军人物,出版过《解放日报》 《荷花淀》 《芦花荡》等小说。随着文学作品的传播,大面积的芦苇荡、千亩荷花湖成为白洋淀的标志,也给白洋淀荷叶茶的发展蒙上了深刻的阴影。

白洋淀风光来源:河北旅游

秦汉时期,先民就用荷花、荷叶泡茶供药用。荷叶和花药在中国的使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背靠如此大规模的荷花和“华北之肾”的纯净优势,勤劳勇敢的白洋淀人民开始大力生产荷叶茶。采集白洋淀野生红莲的鲜嫩叶。只保留荷叶中间15-20厘米的部分。采摘工作一大早就开始了。拣货后必须在4小时内送到工厂。经过严格的清洗、筛选,合格的产品进入干燥工序。步;根据成品是绳状还是颗粒状,需要将荷叶切成不同的形状;然后经杀青、揉捻、干燥、散袋整形、干燥,即成为毛茶。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恒温储藏后,毛茶经过自然微发酵、风选、选色、勾兑、增香等工序。增香过程采用升温曲线加热,逐渐形成色泽鲜爽、紧实均匀的荷叶茶。

切好的荷叶茶正在定型中

机捻荷叶茶来源:华北珍珠特产汇

2013年,白洋淀第一批荷叶茶问世,短短一年销量就突破200万支。 2015年,在第六届中国茶产业暨茶艺术博览会上,“华北珍珠”牌荷叶茶参加亚太茶叶大赛评选。新产品、新品类、新亮点,口感清新醇厚,汤汁金黄透明,荷叶茶成功荣获茶新品类最高奖和荣誉证书。

信阳毛尖

东周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河南。从此,信阳茶有了自己的传播优势。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喝过信阳茶后曾感叹:“淮南茶,信阳为上。西南山区农户种茶,山茶多,色、味、香俱佳,不比浙江、福建的差。” 《宋史·食货志》 信阳茶亦有记载:当时“散茶出淮南,有陇溪、于前、于侯等”。

“信阳毛尖”之名最早出现于清末。人们把信阳所产的毛尖称为“本山毛尖”或“毛尖”。根据采收季节、形状等不同特点,又称针尖、贡针、白毫、泡山尖等。

文心茶村照片:信阳宣传

1915年,随着国内茶馆的兴起和茶叶的复兴,民国政府在信阳设立了——茶办,作为指导茶叶生产的机构。不少茶友积极响应,通过募股筹集资金。他们先后在信阳西部、南部山区开荒种茶,开垦老茶园,先后创办了源真、宏基(车云)、雨神、广益、森森(万寿)、龙潭、广生、博厚。茶叶公司董事由茶叶俱乐部会长轮流担任,并设立董事会,及时了解国内外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新技术、新趋势。得益于“八茶会”,信阳毛尖经历了短暂的复兴。 1926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信阳精心配制的茶叶被国民政府推荐参展,一举荣获金奖。随着茶叶加工技术的飞速发展,车云茶庄的茶工吴彦源、唐慧清逐渐改进和完善了毛尖的制茶技术。 “本山毛尖”吸收了西湖龙井和六安瓜片的制作技术,使茶叶显得细腻紧致。圆直的形状特点和品质,被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抗战爆发后,茶叶生产被战火破坏,信阳茶业再次衰落。

来源:云上信阳毛尖

直到新中国成立,信阳茶业才得到恢复和迅速发展。 2003年3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核准信阳毛尖证明商标。 “信阳毛尖”还连续13年入选中国十大最具价值区域茶叶品牌,在“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中以75.72亿元的价值位列第三。

近年来,信阳市传承弘扬茶文化,做强做优茶产业,推动全市“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毛尖产地山水”百里茶画廊红色文化体验游和南湾湖茶村一日游为特色的茶旅融合新体验,正在成为信阳旅游的新名片。

信阳茶文化活动来源:信阳市茶文化协会

桐柏玉叶茶

品尝过信阳毛尖后,信阳旁边的桐柏县也有好茶——桐柏玉叶茶。

桐柏县是盘古神话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盘古故里”。因“盘古开天,栽两桑树、茶树”等神话传说而闻名。相传,盘古化万物,头发化作桑树、茶树以及淮河沿岸生长的各种草木。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大禹引淮,得茶破毒瘴”等众多传说,凸显了桐柏茶的产地。

来源:河南考察南阳考察队郭子健

春秋时期,桐柏曾属楚国、韩国;当时的桐柏居民将茶叶的鲜叶捣成饼状的茶球,晒干或烘炉储藏。随着秦朝的统一,桐白茶的饮用方式发生了变化。热情好客的习俗也开始向东方传播。《唐书.地理志》载:“益阳土的贡品有茶。”当时,桐柏属益阳管辖。宋代时,桐柏山成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

桐柏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期间不少茶园被毁、废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桐柏茶开始迅速发展。陈秉焕教授陪同时任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向亚军先生到桐柏品尝“桐柏玉叶”,并称赞:“此茶香气浓郁,是名茶中的典型。”目前,桐柏玉叶的主要产地集中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东侧的金台关、水帘洞、桃花洞地区以及“三湾”——城湾、王湾、西湾。

桐柏茶园图片来源:桐柏文艺

近年来,桐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功能县建设。他们聘请了省农科院、省农业大学的专家作为顾问,投资500万元建立了河南省唯一的茶树繁育场,引进了“福鼎大白种”等10多个优良品种。 ”、“白毫早”、“龙井43号”、“富蕴10号”。目前,桐柏县已连续举办五届“桐柏玉液”手工茶大赛,成为传承手工茶工艺、展示茶产品、交流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