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和茶艺的区别是什么 世界各国饮茶习俗大揭秘区别茶道茶艺的标准是

来源: 小编
发布时间:2024-05-30 09:20:14

1. 茶艺

1. 茶艺简介

茶艺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改革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可以说有着相当的历史渊源,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最初,僧人用茶来集中思想。唐代赵州从慎禅师曾以“饮茶”来指导学生;后来,饮茶便成为一种分享茶的仪式。

唐代常用姜、盐调味茶,称姜盐茶。诗人薛能《茶诗》中写道:“常忌加盐,煮姜宜黄。”宋初盛行此种制茶方法,将茶叶磨成细粉,茶汤要白如乳。《关林诗话》记载,北宋苏轼喜饮凤翔玉女洞泉水,每到那里,必带两瓶回去泡茶。苏轼有《送茶姜夔》诗:“老妻幼子不知爱,已煮姜盐半。”苏轼本人也十分注重茶的养生作用,他吃完饭后,常以浓茶漱口,以解闷。

泡茶在明代已十分盛行。

华人定居之处,饮茶的习惯也随之而来,华人是最早发现茶的民族,是一个饮茶的古老民族。来到台湾,在老街的庙宇里,你会看到一群群老人围坐在拳头大小的古董茶壶旁,各自捧着茶杯,边喝边谈,这就是传统的中国老头茶。在台北都会的繁华街道上,你也会看到写着“茶”字的茶馆,一股自然的茶香扑鼻而来。如果你有兴趣驻足品尝,还会有人教你如何泡一壶简单易学的工夫茶。2015年,《潮州工夫茶艺》标准化技术规程出台,共有21道工序。

2.茶艺内容

茶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各大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储藏、选购等,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水的基本知识。要学茶艺,必须懂水。茶的本质必须从水而生。没有水,谈何茶艺?唯一为高端茶艺提供水运的现代机构“明泉驿”,正通过运送近3个世纪被忽视的水,将中国茶艺推向世界最高水平。

茶艺技法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表演的程序、要点、讲解的内容,茶的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茶艺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礼节,包括仪容仪表、迎送等以及服务过程中相互交流、沟通的要求和技巧。

茶艺的标准。茶艺要真正体现茶友之间平等、相互尊重的精神,所以对客人有标准的要求。作为客人,要以茶友的精神和素质要求自己,用心品茶。作为服务员,也要遵守待客的艺术,尤其对于茶馆来说,服务标准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

悟。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人生道路和方向,一种处世哲学,道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悟是茶艺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泡茶、品茶,去感悟人生、理解生活、探索人生的意义。

3.茶艺的分类

茶艺表演

表演型茶艺是指一位或多位茶艺师向公众展示泡茶技艺。其主要作用是集中媒体,吸引公众,宣传和普及茶文化,推广茶知识。该类茶艺的特点是适合大型集会、节庆活动。结合影视网络媒体,可以对茶文化、祖国传统文化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表演型茶艺既强调视觉的欣赏价值,又强调听觉的享受,要求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可以运用舞台表演艺术的一切手段来增强茶艺的艺术感染力。

待客茶艺

待客茶艺是茶艺师与宾客围坐一桌,品茶、闻茶的泡茶仪式。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茶艺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他们都直接参与茶艺之美的创造和体验,充分领略茶的色香味美和韵味,并自由交流,探讨茶艺,探索茶的精神和生命的奥秘。

此类茶艺最适合茶楼、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普通家庭。在练习此类茶艺时,应避免带入表演型茶艺的色彩。言语、动作不要做作,服装、化妆不要过重过亮,表情不要夸张,要像主人接待亲朋好友一样亲切自然。此类茶艺要求茶师能边泡茶边讲解,客人可随意提问、随意插话,因此要求茶师有比较丰富的茶艺知识和良好的与客人交流的能力。

营销茶艺

营销茶艺是指通过茶艺来推销茶叶、茶具和茶文化。此种茶艺是茶厂、茶馆、茶室中最为普及的一种茶艺。在演示此类茶艺时,一般要用评茶杯或三才杯(有盖),以最直观的方式把茶的本质展现给客人。此类茶艺没有固定的程序或讲解,而是要求茶艺师充分了解茶的本质,因人而异泡茶、讲茶。因人而异泡茶就是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域等,冲泡出最适合客人口味的茶,并展现出茶产品的保证因素(如茶的色、香、味等)。 谈好茶,就是要根据客人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巧妙地介绍好茶的魅力因素(如珍贵性、普及性、稀有性、保健功效、文化内涵等),以激发客人的购买欲望,产生“冲动购买”的冲动,甚至“光顾购买”的心理。

营销型茶艺要求茶艺师真诚自信、平易近人,具有丰富的茶叶商品知识和高超的营销技巧。

养生茶艺

养生茶艺包括传统养生茶艺和现代养生茶艺。传统养生茶艺是指在深刻领悟中国茶道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佛教、道教的调身、调心、调息、调饮食、调睡眠、打坐、静心或气功等养生功法,使人们在实践中以茶养身、以道养心、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现代养生茶艺是指根据现代中医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不同花果、香料、药材的性味特点,配制适合自己身体状况和口味的养生茶。养生茶艺提倡自泡、自饮、自享,受到越来越多爱茶人士的欢迎。

4.茶道用具

茶具

茶壶:用于从茶壶中取茶并放入茶壶中的器具。

茶匙:用于将茶叶从茶壶转移到茶壶的工具。

茶漏(盘):置于壶口,起引导茶水入壶,并防止茶叶散出壶外的作用。

茶盅:是一种多功能器皿,除了以上三种功能外,还能检测茶叶的形状、茶叶的量、闻茶叶的干香等。

茶杵:用来将茶壶中的长茶叶打碎,以便更容易地放入壶中。

茶仓:用于包装茶叶的小型茶罐。

茶具

茶夹:用来夹起壶或杯中的茶渣;洗杯时可用来防止手被烫伤。

茶匙:用来放茶叶和舀出茶渣。

茶针:用于疏通茶壶的内网。

茶铲(簪):撇去茶沫的工具,尖端用于清理壶嘴。

茶饮机

茶杯(茶杯、母杯、公道杯):茶壶里的茶泡好后,即可倒入茶杯中,然后根据人数均匀分配;人数少的话,则将茶水倒掉,避免泡得太久而产生苦涩的味道。在茶杯上放一个滤网,可以过滤倒茶时流出的茶渣。

品茶用具

茶盅(品茶盅):用来品茶的。

香杯:用于保存茶叶香气,以供闻香、鉴别。

杯托:放置茶杯的小托盘,可防止茶水烫手,亦有美观作用。

洗衣机

茶盘:用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托盘。

茶船(茶池、茶洗、壶托):承载茶壶的器具,亦用以接溢水及将茶汤倒于壶上,是保养茶壶的必备用具。

榨坊:用来盛放茶渣。

水碗(茶碗、水碗):用来收集废弃的茶叶。

洗漱区:用于放置使用后需洗净的杯盘。

茶巾:主要用来擦干壶身,并可擦去茶壶及茶壶底部的残留水份;其次用来擦去桌面上的水滴。

容泽:放置茶匙、茶夹等用具的容器。

其他

开水器:种类较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酒精炉+玻璃壶、电水壶、电磁炉等,挑选的重点是茶具搭配和谐、烧水时无异味。

锅垫:纺织物。用于将锅与茶船隔开,避免碰撞产生响声,影响气氛。

盖托: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子(通常用茶盘代替)

茶盘:用来盛茶的托盘。

茶筅:用于在茶壶放茶后,拂去壶中剩余的茶叶。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茶巾托盘:用于放置茶巾,茶筅,温度计等。

香炉:饮茶时焚香,可增加喝茶的情趣。

2.茶道

1.茶道的起源

茶道起源于中国,至少在唐代或之前,中国人在世界上就率先把饮茶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唐代的《奉仕文简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茶道盛行,王公大臣无不饮茶。”(意思是:饮茶、饮茶等茶道得到广泛推广,风行一时,王公大臣中,没有不饮茶的。)这是现存文献中关于茶道的最早记载。可见,最早、最完整的茶道是唐代陆羽所创的泡茶道。吕文在《三月三茶席序》中,对茶席的雅致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述。

唐宋时期,人们非常讲究饮茶的环境、礼仪、操作方法,有固定的规矩和礼仪。茶宴有宫廷茶宴、寺庙茶宴、文人茶宴之分。人们对于饮茶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作用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2.茶道的发展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但茶树并不是世界茶树的唯一原产地,世界其他国家也有原产的茶树,但世界公认中国对茶产业的突出贡献,主要是因为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了茶树,将其发展成为我国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逐渐传播到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

3. 茶道程序

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然后迅速倒出。

冲泡:再往壶中倒入沸水,倒水时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以示对客人的尊重。“春风拂面”:水面应高过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渣。

封锅:盖上锅盖,并将沸水倒入锅中。

分杯:用茶夹将窨杯、品杯分好组,摆放在茶盘上。“玉液归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中,让大家尝到色香味俱全的茶。

分壶:将茶水分别倒入闻茶杯中,至七分满即可。

奉茶:给客人奉上茶水。

闻:客人将茶水倒入品茶杯中,嗅闻窨子中残留的香气。

品茶:客人三指捧茶杯,三口慢慢品饮。主人在琴声伴奏下,用火冲茶。洗净双手,先请茶师品茶,再品器皿:品茶需用景慈宜陶——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壶。热杯温壶,是将开水倒入紫砂壶、公道杯、香杯、品茶杯中,并清洗器皿,以升温。“乌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中。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唐代有九难,即制、辨、器、火、水、焙、粉、煮、饮。宋代品茶有三分三禁,三分即新茶、甘泉、器皿洁、风调雨顺、客人雅致和蔼;否则,三分不准。明代有十三事、七忌,十三事即无所事事、好客、独坐、吟诗、写字、游移不定、睡醒、夜醒、净供、精舍、懂事、赏识、仆人;七忌即不按规矩办事、器皿不好、宾主无韵、礼节粗暴、荤素混杂、忙乱不堪、壁案多乱。

4.茶道的分类

敬茶礼仪

将茶末放入锅中,加水煮开,最早记载于唐代,有“食茶”之说,宋代盛行。

法门寺出土的金茶具,展示了唐代人们“饮茶”的习俗。将茶叶晒干磨成粉,用水煮沸,有时在煮沸过程中加入盐等调味品。饮茶时,连同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饮茶”。

唐代的泡茶,是最早的品茶艺术形式。

敬茶礼仪

古时,文人雅士各人端来茶和水,比对茶面花色,品尝茶香,以判别茶香的好坏。斗茶又称斗茶,兴盛于晚唐,宋代达到顶峰,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州。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吸取茶面花色。最后斗茶者要品尝茶汤,色香味俱全,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出者。

功夫茶道

工夫茶,自清代开始在部分地区流行,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汀州、漳州、泉州及广东潮州一带,后来在安徽杞门一带盛行。工夫茶品茶需下一番功夫,品茶方式有自泡自尝和待客两种,待客则较有讲究。

5.茶道用具

茶具

茶壶:用于从茶壶中取茶并放入茶壶中的器具。

茶匙:用于将茶叶从茶壶转移到茶壶的工具。

茶漏(盘):置于壶口,起引导茶水入壶,并防止茶叶散出壶外的作用。

茶盅:是一种多功能器皿,除了以上三种功能外,还能检测茶叶的形状、茶叶的量、闻茶叶的干香等。

茶杵:用来将茶壶内的长茶叶打碎,以便更容易地放入壶中。

茶仓:用于包装茶叶的小型茶罐。

茶艺师

茶夹:用来夹起壶或杯中的茶渣;洗杯时可用来防止手被烫伤。

茶匙:用来放茶叶和舀出茶渣。

茶针:用于疏通茶壶的内网。

茶铲(簪):撇去茶沫的工具,尖端用于清理壶嘴。

茶刀:取茶叶、倒茶叶。

茶饮机

茶杯(茶杯、母杯、公道杯):茶壶里的茶泡好后,即可倒入茶杯中,然后根据人数均匀分配;人数少的话,则将茶水倒掉,避免泡得太久而产生苦涩的味道。在茶杯上放一个滤网,可以过滤倒茶时流出的茶渣。

品茶用具

茶盅(品茶盅):用来品茶的。

香杯:用来保存茶叶香气,以供闻香、鉴别。

杯托:放置茶杯的小托盘,可防止茶水烫手,亦有美观作用。

洗衣机

茶盘:用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托盘。

茶船(茶池、茶洗、壶托):承载茶壶的器具,亦用以接溢水及将茶汤倒于壶上,是保养茶壶的必备用具。

榨坊:用来盛放茶渣。

水碗(茶碗、水碗):用来收集废弃的茶叶。

洗漱区:用于放置使用后需洗净的杯盘。

茶巾:主要用来擦干壶身,并可擦去茶壶及茶壶底部的残留水份;其次用来擦去桌面上的水珠。

容泽:放置茶匙、茶夹等用具的容器。

配件

开水器:种类较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酒精炉+玻璃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择的重点是茶具搭配和谐、烧水时无异味。

锅垫:纺织物。用于将锅与茶船隔开,避免碰撞产生响声,影响气氛。

盖托: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子(通常用茶盘代替)。

茶盘:用来盛茶的托盘。

茶筅:用于在茶壶放茶后,拂去壶中剩余的茶叶。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茶巾托盘:用于放置茶巾,茶筅,温度计等。

香炉:饮茶时焚香,可增加喝茶的情趣。

6. 茶道六君子

茶道六君子,又称茶道六具,是指茶罐、茶匙、茶漏、茶滤、茶夹、茶针。

茶叶罐:是用来盛放茶叶用品的,跟我们说的茶叶盒是一样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器具。

茶匙:茶匙是一种用于将茶壶中的茶叶方便卫生地转移到泡茶器皿中的小勺。

茶漏:放置于壶口,方便将茶壶中的茶水转入壶中;这个基本上没什么用,就像我们往车里倒汽油需要漏斗一样。

茶箩:用来盛放茶叶,展示给饮茶者,是盛放茶叶,让人欣赏其容貌的器具。

茶夹:用来夹茶杯的;方便卫生,因为一般茶杯都是要用开水消毒才显卫生,而用茶夹就可以取出,卫生又好看。

茶针:是一种细小的针状物体,用于茶壶壶嘴被茶叶堵塞时疏通,使茶叶能顺利流出。[详情]

7. 各国的茶道习俗

印度

印度人喜欢喝奶茶,也喜欢喝一种加了姜或豆蔻的“萨马拉茶”。印度人喝茶的传统方式比较特别,他们把茶水倒进盘子里,然后用舌头舔。另外,他们绝不会用左手传递茶具,因为左手是用来洗澡、上厕所的。

蒙古

蒙古族以肉食为主,几乎每餐都喝茶,尤其是砖茶。这种砖茶是制成块状的茶。冲泡时,将一小块打碎放入锅中加水煮沸,不能简单地用开水冲泡。这种茶加一些盐和牛奶、羊奶、奶油,就成了奶茶。

日本

日本人以茶道闻名,大多数家庭都有茶室。大多数人饮用蒸绿茶(煎茶),近年来也饮用乌龙茶。冲茶方法常见,最坏的习惯是喝冷茶,这与中国人忌讳喝冷茶、隔夜茶不同。从日本茶道的基础来说,一长串繁琐的礼节和重复的规定动作,主人与客人之间严肃内敛的心态,以及安静萧瑟的氛围,使整个过程仪式化。

英国

英国人有饮茶的习惯,而且非常重视。清晨起床时,空腹饮“床茶”,上午11点饮“早茶”,午饭后饮“下午茶”,晚饭后饮“晚茶”。茶多加调味或掺入鲜花。英国这种开放式茶道的好处在于,它基于饮茶的新生活和新传统,广泛而活跃。

俄罗斯

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先用茶壶冲泡浓茶,想喝的时候往茶杯里倒一点,再倒入开水,根据自己的习惯把口味调成不同的浓度。客人来了,就把浓茶倒在茶壶里,倒入开水,再在茶里加点果酱或蜂蜜,就成了果酱茶,就可以尽情地喝了。中国六大名茶>>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