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花几株,茶人向山麓。
寻茶菌在这个春天开启“地道春味·寻茶中国”系列活动,我们第一站以“净”为主题,去往一座三月早已春归的西南小城——贵州湄潭,寻找一杯新鲜干净的春茶。
贵州山地丘陵面积达92.5%,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蜀道虽难,恐不及云贵,但这种山地起伏、云雾缭绕的环境,却也成为茶树生长的福地。
云雾缭绕、山地起伏的湄潭。图/图虫·创意
汽车疾驰于杭瑞高速湄潭段,你不时会发现远处有一幢幢素白的黔北民居依偎在墨绿的山坳间,屋后薄雾轻漫,门前矮矮的几棵粉红的花树静静伫立,这静谧的春日之美只容你等稍有反应便稍纵即逝。
山川险阻,净处难寻。
刹那指向永恒,你此刻明白了这片土地净美的真谛。
让人心旷神怡的黔北民居。摄影/吴学文
恬“净”的安逸小城
隐秘的茶业王者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江南养人以温婉,山陵放心归自然。贵州的净是大自然原本的样子。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奇特的“公园之省”,也是诸多宏伟的超级工程所在地,这里更是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贵州的山地环境造就了高山云雾出好茶。图/视觉中国
100多万年前的茶籽化石,发现于贵州晴隆与普安两县交界处。贵州高原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这是茶树最喜爱的生长环境。
陆羽没到过贵州,却品尝过这里的好茶。《茶经》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彼时的播州、思州在现今都匀、福泉、瓮安及黔东北一带,而夷州便是我们的探访之地湄潭及周边区域。
湄潭与福建武夷山、印度大吉岭同处在世界黄金产茶区。摄影/夏小西
无论是到山林间掬一汪清泉,还是暮色顺着沿河公路漫步,抑或踏上满是露珠的茶园小径,净与静同在,它们共同属于湄潭这座山地小城的安逸。
湄潭是名副其实的小县城,面积不大,地处贵州高原北部、黄金的北纬27度,大娄山与乌江环绕,隶属遵义,人称“黔北小江南”。
如很多临水的城市一样,湄潭也因水得名。湄江河绕着山麓低处巡城而过,于城南积水为深潭,所谓“弯环如眉,汇为深潭”。
湄江河穿城而过,弯环如眉。摄影/吴学文
河水赋予这里以名,也勾连起这里热闹和舒适的小城生活。
他们沿江建起公园、步道以及午夜都不会散场的小吃夜市,蹄花糯米饭、炒洋芋、炸豆腐圆、鸡汁锅盔、油茶汤应有尽有,当然还有贵州人都喜欢吃的各式米粉。
外酥里嫩的炸豆腐圆子,就是跟炸鸡相比也不输美味。摄影/吴学文
洋芋是夜市战场的主人翁。它配合着米粉被翻炒得细小软糯,加上当地人特制的风豆豉汁,鲜香无比。
这里的米粉各式各样,水粉劲道、丝丝粉爽滑,如果吃羊肉粉,我们建议先尝一碗原汤粉,感受到那鲜淳的汤汁再说。
呼一碗原汤喷香的羊肉粉,给个啥都不换。摄影/吴学文
有人说,湄潭人不是在去小吃店的路上,就是在去茶叶店的路上。
如此描述,如果你误以为湄潭人不问世事只醉心于安逸的世外生活,那就错了。
湄潭的当地小吃油茶,里面确实加入了茶叶。摄影/夏小西
在2022年度的评比中,湄潭击败盛产铁观音的福建安溪县和盛产黑茶的湖南安化县,连续三年成为“茶业百强县”第一名。
真可谓隐秘的茶业王者。
湄潭县的地标建筑为一个大茶壶,茶叶的重要程度在当地可见一斑。 摄影/吴学文
从东方剑桥到中国茶海
净是一种事业的传承
湄潭城郊象山古有茶园,明清时期其精品还被列为贡茶。
而湄潭的现代茶业之路,需从上世纪40年代说起,关乎传承,关涉真心。
一筐鲜嫩的茶叶鲜叶,背后是茶农的悉心付出。 摄影/吴学文
而他们也给湄潭带来了湄潭茶业的快速发展。
据《贵州通志》记载,清代“石阡、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根据湄潭茶叶的特性,实验茶场从杭州聘请两位师傅来湄潭传授西湖龙井的炒制技术。
1941年湄潭龙井诞生,此后陆续发展为“湄江茶、湄江翠片”。湄潭茶业经历了这些外来茶业从业者及高校技术人员的培训洗礼后,大步发展,并于上世纪90年代诞生了享誉全国的“湄潭翠芽”。
湄潭翠芽的干茶色泽翠绿油润,扁平光滑,以持久的栗香闻名。 摄影/夏小西
湄潭翠芽的制作工艺主要经过:摊青(鲜叶自然摊放)—红锅头炒(高温杀青)—摊晾(散热)—二炒(理条)—摊晾(回润)—中锅三炒(压条定形)—摊晾(回润)—辉锅(定形、提香)等流程。
制图/东子
湄潭翠芽曾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有贵州“四大名茶”、“十大名茶”等称号。而今它也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
贵州人还为贵州绿茶研制出贵州冲泡 “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茶水分离、不洗茶” 摄影/夏小西
不仅如此,他们还带来了丰富的茶树资源。
高山云雾的湄潭也成为茶树培育的实验田。实验茶场为贵州留下2800余份茶树种质材料,帮助后来人培育出“黔湄601”、“黔湄419”等黔湄系列茶树良种。
这里的风土和优良的茶树种造就了湄潭茶业的今天。
据检测湄潭茶叶氨基酸含量较高,鲜美自有其道理。摄影/夏小西
而且,他们以及后来人还开启了中国茶海。
贵州雄踞700万亩茶园,标志性茶园是位于湄潭的永兴茶海,也被称为中国茶海,这里有全球最大的连片茶园,其连片面积近4.3万亩。
茶树随着山地的弧线起伏,如海浪般涌动,这是真正的绿色海洋。
仅观海楼可视范围内,茶园面积就达1万余亩。摄影/夏小西
曾随浙大西迁的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王淦昌回忆说,“我们在湄潭度过五个年头,对于人们一生来说,五年不算长,但它却使我永远不能忘怀。这时期出成果最多,就我个人讲,是个奇迹。”
在湄潭老城区,那些名为浙大路、可桢路、浙大广场的地方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实验小学的学生,早晨路过浙大旧址。摄影/夏小西
事实上,如果你要领略当地的地道美食,也得来浙大广场这一片,不大的地方藏着多家几十年的老字号。
科技史大家李约瑟把当时这里比喻成东方剑桥,代表着那时中国科学事业的希望。
严控农药、禁用除草剂
净是可以放心喝的一杯好茶
谈论茶叶的干净,它不仅仅是指茶叶无杂质异物等污染,更是生化意义上“干净”。
干干净净做好茶,好说不好做。摄影/夏小西
就像所有的现代性问题一样,生化意义上的干净,对古老的茶叶来说是一个现代问题。它伴着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等的不合理使用而来,曾重创过我国茶叶市场信心和出口贸易。
但贵州这片净土在茶树生长环境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时这些年来在防治农残超标等问题上也采取了其他省份未有之力度。
贵州是我国第一个在茶园中禁止使用除草剂的省份。
因为贵州省茶叶种植禁用除草剂,所以茶农在用除草机除草。摄影/夏小西
贵州茶园禁用农药达到128种,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66种,并提出不使用28种日本、摩洛哥等出口市场的禁用农药,全面禁用草甘膦。
走进抄乐镇群丰村一处高原春雪合作的茶园基地,那些有十多年历史的有机茶园明显与别处不同。
这个茶园在四五月会采收欧标抹茶原料,为了制作抹茶而在茶叶生长环节准备的黑色遮阴棚,此时还卷曲着。
一旁飘下的松针和落叶散在茶树和土地上,它们构成天然的营养腐植;茶树之间清爽干净,当地称之为“亮行亮脚”,能有效降低病虫害风险。
翻土护理后土壤松软,整个茶园给人和谐有序的感觉。摄影/夏小西
群丰村是湄潭有机种植意识和技艺最出众的茶村之一,许多种植经验(如冬季的封园管理)都被全县推广。
那天茶农王女士全家老小都在茶园采茶,虽是繁忙时节,但谈笑间清风吹松林,一派春日祥和。
摄影/夏小西
贵州茶园提倡绿色防控,建设“林-灌-草”复合型生态茶园,如种植“以草抑草”的三叶草,有保肥保水的能力。
除了在种植环节的严控
净还出自先进的生产线
湄潭与其他地方不同,其近代的茶业一开始便与现代工业的机械化、标准化相连。
位于湄潭的“中国茶工业博物馆”或许是中国唯一一座在茶厂原址中按生产线的原样建成的茶业博物馆。
茶学教授权启爱说:“湄潭保存的中央实验茶场机器 代表了我国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 反映了五、六十年代最先进的水平。”
摄影/夏小西
在这里,保存了目前我国最为完整且仅有的一条木制红碎茶生产线,视觉上十分震撼。
湄潭的茶企老板和商人很多都是茶二代或三代,他们的父辈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茶青不落地、机械自动化、干净茶,这对湄潭茶人来说不是什么新概念,而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生产事项。
木制红碎茶生产线。摄影/吴学文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在那里,一条条吸收茶毫保持车间清洁的管道引起我们注意,事实上,就算放到现在,或许许多企业车间的茶毫处理都不一定有当时的湄潭茶场做得好。
我们在湄潭走访了栗香、兰馨、逅唐、茗城等几家代表性茶企,它们工厂的自动化、智能化、清洁化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确保了干净茶生产的关键环节。
兰馨公司研发的萎调室由电脑控制室温,保障茶叶均匀失水 在杀青环节,其研发的设备整个蒸青工序只需三秒。
摄影/夏小西
逅唐是湄潭近两年引进的主要做调味茶的企业,也是我们在茶企里看到的少有的以类似乳企标准来修建和管理厂房的企业。
以逅唐色选机为例,机器内配备鹰眼摄像头,每秒可拍上千张照片,小到1、2毫米的杂物都可以被筛查出来。
一尘不染的生产线保证了茶叶的干净卫生。摄影/夏小西
我们看见不少企业正在添加生产线,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全都准备在现代化生产线上“铆足劲”准备大干一场。
比如茗城集团,这是当地一家知名国企。新设备正在安装,我们在现场看见了国内少见的茶厂生产线规模。据技术人员介绍,其中4条碾茶生产线甚至领先于日本,可根据不同的需求碾磨出不同颗粒度和颜色的抹茶。
领先于日本的碾茶生产线。摄影/夏小西
2019年至2022年湄潭县茶叶出口企业从1家发展到14家,茶叶出口额从435万美元发展到4758万美元。
这一切都得益于茶叶质量的整体提升,一杯干净的贵州茶,正快速走出贵州,走向世界。
茶汤是要喝进肚子里的
净是整个湄潭茶产业的责任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茶是国人的日常所需,一杯或清香或温润的茶汤更是人们烦劳生活的解药。茶汤浸润着我们的心田和肺腑,因而所谓干净亦是不可卸下的责任。
贵州以全国未有之力度打造干净茶,落到基层就是命令和冷暖自知的辛苦。
这里不少村干部本身是茶农甚至茶学出身,对茶十分了解。摄影/夏小西
我们到湄潭第二天县里召开与春茶会相关的会议,因而村里的每个工作人员似乎都忙得飞起,巡逻、监管、统计等等,马不停蹄。
整体来看,政府+科研机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正在携手打造一件事:统防统治。
茶树病虫害有个特点,单独一家防控对整体品质影响不大,相应的,如果连片茶园中有一家防控不好,那么对整体质量都有影响,因而连片茶园需“统防统治”。
在湄潭茶山,科研机构设立的试验田、检测站随处可见 图为群丰村一处病虫害检测点 摄影/夏小西
以落花屯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例,它是湄潭县农业园区培育起来的一家重点农民合作社,起初从事茶叶产品生产加工,而如今可为茶农提供茶园管理等一系列社会化服务。
合作社拥有除茶园割草机、开沟机、覆土机、单人采茶机和双人采茶机等专业机械设备外,还拥有30台左右的先进农用无人机,有效提高了湄潭茶园管理的机械化水平。
茶,从一片树叶到一杯滋味万千的茶叶,要经历漫长时光和工序,要汇集许多人的智慧和辛苦劳作,正如湄潭茶业这一路走来的历史。
干净整洁的茶园。摄影/夏小西
生化意义上的干净茶,涉及茶种、茶园管理、采摘、生产等环节,它是一个堪比贵州大地上那些宏伟的超级工程的一个系统工程,解决它绝非朝夕之功,而是任重道远。
想来最倾心美学体验的茶人也必然会承认,干净是一切美好的基础,但能大方承认它多么重要、做到这一切是多么不容易的,并不多。
如果提到标准化茶产业和干净茶产品,你首先想到的是日本、欧洲等地,你便会知道这一切并不容易,贵州以及湄潭正在做的这件事并不简单。
是以,地道春味·净在湄潭!
地道春味·净在湄潭。摄影/李若渔
文 | 张十八
编辑 | 欧寒天
图片编辑 | 吴学文
设计 | 东子
头图摄影 | 夏小西
封图摄影 | 视觉中国
用户评论
这款来自被称作中国茶业之都的茶叶超级纯净,让人一尝难忘。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品尝了这里的绿茶,真是清新得仿佛能洗净心灵一般。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个第一县产的红茶,泡出来的汤色明亮透彻,味道干净。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那里产出的乌龙茶香气四溢,入口顺滑,没有任何杂味。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茶叶产地的碧螺春如同春日之水,清新又甘甜。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尝了这里的白毫银针,感受到每一口都是自然纯粹的味道。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里的铁观音口感醇厚,茶汤干净清亮,喝起来非常过瘾。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自中国茶业第一县的普洱茶陈香味浓郁,饮后回味无穷。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那个盛产名茶的地方找到的龙井茶,每一泡都清新脱俗。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尝试了当地的茉莉花茶,香气与茶汤纯净度都非常高。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个被称作中国茶业龙头县的茶叶,入口即化,非常干净纯粹。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这个闻名遐迩的第一县品尝绿茶,能感受大自然的清甜滋味。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里的碧潭飘雪如同雪花般飘落在舌尖,清新如故。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个被称为茶之都的地方的红茶,醇厚中带有丝丝清冽甘美。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尝试了产自那里的一级普洱饼,口感饱满,干净利落。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中国茶业第一县来的乌龙茶,香气高扬而不张扬,很纯粹。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个名满天下的茶园中的白牡丹,每一片叶子都蕴含着纯净之意。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尝了来自那里的贡眉,口感细腻,仿佛能洗净尘世的烦恼。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那个出产地饮用过碧螺春,茶汤清澈透明,口感清淡却不失韵味。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被茶文化深植的地方出产的金骏眉茶,色泽红亮,味道干净且鲜爽。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