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境与品味。《禅茶一味》更多体现的不只是茶与禅的相符,更多体现的一种静修清志的生活方式,从简单的一杯茶中体悟禅理,体验人生滋味。
国人与茶有着密不可分的情结。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体现。“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等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语。一杯清茶,禅意盎然,体验人生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境与品味。
一、茶禅的历史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早在汉代就有了关于茶的文献记载。汉代大文豪司马相如与杨雄,都在作品中提到过茶。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客人来到,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根据《茶经》的记载,寺院里的僧人在两晋的时候,就开始用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的礼仪。如昙济和尚就经常以茶待客。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坐禅修行。佛教徒"过午不食",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使它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古人认为茶有"三德":一是驱睡魔,坐禅可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三是"不发",能抑制各种欲望。所以,饮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中国佛教禅宗与茶的关系尤为密切。随着禅宗在初唐时期的开始盛行,佛门推崇饮茶的风气更加普及。中唐时百丈怀海创立《百丈清规》,使寺院茶礼越来越规范。在清寂、古朴的禅堂内,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清心,成为禅宗僧人日常的功课。对禅宗僧人来说,吃茶俨然是一种严格的禅修工夫,这是禅门茶道的特色。
唐代赵州大师的"吃茶去"三字禅,成为禅林的经典公案。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关于茶的著作。与陆羽交好的皎然和尚,在《饮茶歌》里两次提到了"茶道"一词。可以说,《茶经》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皎然则赋予了"茶道"的名称。茶道,是饮茶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位:以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至于饮茶的技巧、规范、品茶方法,是茶技;表现饮茶的技巧、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再现历史上的饮茶情景,是茶艺。
二、中华茶道的精神:和敬清寂
关于茶道的精神,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通过饮茶活动,可以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俭朴、高尚道德的人。茶人以流传千古的"和,敬,清,寂"四字来予以概括。
1、和
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哲学核心。"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儒家"和为贵"是中国人基本的人生伦理。《周易》的和则指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才是宇宙大道。陆羽《茶经》指出,用来煮茶的风炉,因为是用铁铸成,所以是"金";炉子放置在地上,是"土";炉中烧的是木炭,有"木";木炭燃烧起来,是"火";风炉上煮的是茶汤,是"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的过程。
禅宗明心见性,使内心的对立观念调和、化解,达到天人合一、圆融无碍的大同。禅宗的"和"有三个维度:人类自心的和,人与人的和,人与环境的和。有了心灵的和谐,才有社会的和谐;有了心灵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才有自然的和谐。
僧团被称为"和合众",自古以来就有"六和敬"的准则。六和敬是: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
2、敬
敬是对自己谨慎,对他人尊敬。在茶道中,对一切器皿,如裱挂的字画、茶的道具,都抱着敬意接触。将这种心境扩大,就可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尊敬的态度。
在品茶时,为表示尊敬,一般先要焚上一炷香,洗干净手。在敬茶时,用一种尊敬、尊重的态度来进行。在茶道中,重要的是一丝不苟地用恭敬的心情,来做好每一件事。日本茶道的完整程序有上千道步骤,做下来要8小时。简化的也有3小时。看起来极其复杂、繁琐,但是在恭恭敬敬的行为中,体现了茶道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万物的精神。在佛教《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不管见什么人,都要行礼致敬,说到:"我对你们抱有深深的敬意,从来不敢有所轻视。为什么呢?不管你们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以后都可以成佛的,因此我对你们怀着深深的敬意。"
对于茶事来说,重要的是心。不管多么漂亮的点茶、多么高贵的茶具,没有诚敬之心,则毫无意义。茶道忌讳哪怕是一丝一毫的高傲自大,谦虚是茶道的根本要素之一。
3、清
清是清洁、清廉,在茶道中指外物和内心的清净状态。在茶道中,保持环境的清净是必要的。茶道中的"外露地",是"野庭落叶鲜"式的清美如画的外部环境。茶道中的"内露地",是指茶室内部环境。字画,插花,茶具的清洁。听着茶具在沸水中翻滚,如同置身于万壑松涛,也好似聆听悬泉飞瀑。
在茶道中,从庭园的清扫,到茶室的扫除及布置都要清净。插花时使用的是新花,擦拭茶杯时使用的是新茶巾。不但对外物要求清净,心灵也应该净化,不能起杂念,毫无拘束地以清净的心情来做茶事。眼睛观看到的是清净的环境,耳朵听到的釜中茶汤如松风拂过,鼻子闻着茶香,舌头品尝着茶的妙味,身体接触到的是清幽洁雅的器具,这样就能得到幽的感觉。这就是六根清净。六根清净,就是禅道,也是茶道。在茶道中,社会上有关俗事的话题,皆属大忌。参加茶会的人要放下俗尘观念,才可进入清净的茶禅世界。坐在仅有几平方公尺的茶室中,却有居住在深山幽谷里的感觉。不断响起的壶中滚水声,宛如松风吹动的大自然的天籁,心与大自然融而为一,这就是茶的三昧境,也是禅的三昧境。
4、寂
寂是涅槃寂静。是熄灭了心中诸般欲火之后宁静安祥的状态。参禅首先要去除人生的欲望。人人皆具有本来清净觉悟之心。由于有了分别计较,产生了执著,迷失了本心。参禅悟道,就是要参破分别计较的虚幻,去除欲望,放下执著。除去欲望,放下执著后,就回到了本来清净无染的心的原点,见到了本来面目。
要想摆脱人生的痛苦,达到解脱的彼岸,必须熄灭欲望之火。熄灭诸般情欲的心,就是"寂"的禅心,就是涅槃。但寂的禅心又并非一潭死水。否则就成了枯木禅。菩萨为了众生而不进入最后的涅,"娑婆往来八千度",充满爱心、不辞辛苦地往返这个红尘喧嚣的世界,为普度众生而辛勤地工作着。这便是茶道的"多情乃佛心"的心境。
三、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1、古代《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茶禅之道的精神,体现了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真谛。每一个人,都是一片茶叶。只有投入沸水,将小我提升为大我,将大我转化为无我,才能留下一份经久弥醇的余香。
2、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以出世的品格标举着普世的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静寂,这是传统的儒、道、释最高的修身养性的境界,通过茶道禅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典型运用,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范本。
3、"茶"字以型释义,乃"草木之中有一人",即人在自然之中。"人非有品不能闲"。只有有品之人,才能放下身心,融入自然。"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红缕梦》中妙玉论饮茶)品茗,其妙处正在于"品"。饮酒为"醉乡",品茶为"醒乡"。从"醉乡"中觉醒过来,进入清纯的"醒乡",才能体验人生,品味人生。
4、"佛法存于茶汤",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一杯茶中感受到禅意,吃茶时吃茶,将我们的身心安住于当下,同时终日吃茶不沾一滴水,洒脱无执,即可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化为永恒,"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就是"茶禅一味"的三昧。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佛法、禅机,人生的妙谛,尽在清茶一杯中。真乃:悟与不悟,还得吃茶去!
用户评论
这款禅茶的味道独特而平静,仿佛让我置身于宁静的寺院中。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鉴这杯禅茶时,心灵得到净化,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凡尘的宁静感。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第一次喝上这个品牌禅茶的时候,我就被那香气和口感深深吸引。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禅与茶的结合,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寻得一丝安逸和平静。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尝这款禅茶,就像是置身于一个禅宗的世界里,心灵得到解脱。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杯禅茶,既有茶香又有禅意,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股清流。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初次遇见这样一款融合了禅意识和茶文化的佳品,印象深刻。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之外,还能找到这款禅茶,真是意外之喜,让人心旷神怡。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饮上一杯禅茶,在品味中感受着内心与周围世界的和谐统一。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不仅仅是茶味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旅行和领悟过程。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经过一天繁忙的工作后,来一壶禅茶小憩,心灵得到了放松。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禅茶的味道似乎能穿透身体,带给人平静和内在的觉醒体验。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茗禅茶的同时,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僧人们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禅茶不仅是饮料,更是一种哲学文化的传播载体,让人受益匪浅。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喝上这杯禅茶时,都能从忙碌的现实中暂时抽离出来,找到心灵的宁静。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现代生活中,能遇见这样一款结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品味精神的产品,实属难得。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禅茶的味道和其背后的精神给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慰藉和舒适感。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不仅是一杯茶,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在享受中找到了内心的平和。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饮这款禅茶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体验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之美。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找到这样一款承载了禅意的茶叶,无疑是非常珍贵的享受。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