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起源于360年前的一个故事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9-21 13:18:36

大家好,关于大红袍起源于360年前的一个故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顾名思义,大红袍就是一件红色的袍子。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大红色的袍服主要见于明代。明朝洪武年间,以周礼为基础,参考汉唐宋服饰,历时20年,建立了官服的基本定制。《明史》 记载:洪武三年,礼部曰:“历代风格各异。夏黑、商白、周赤、秦黑、韩赤,唐衣黄,国家继承元朝后,沿袭了周、汉、唐宋时期的服饰颜色,以红色为最流行。”

关于官服的穿着,明廷还明确规定“一品至四品着赤袍,五品至七品着绿袍,八品、九品着绿袍”。文中“红”、“飞”均指鲜红色。明朝以后,红袍逐渐成为清官的代名词。如清代的《海公大红袍传》和《海公小红袍传》,描写了清官海瑞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一个忠于职守、无私无畏、敢于斗争的清官形象。反对暴力,关心人民疾苦,清正廉洁。

可见,“大红袍”指的是明代的清官。那么为什么要引用武夷山的茶树呢?可以推测,“大红袍”茶出现于明代,与当时的达官贵人或宫廷有一定的联系。

大红袍传说的由来

武夷山天心永乐寺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初建时名为“山心永乐寺”。是武夷山最大的寺庙之一。据清代董天公所著《武夷山志》记载:“全山方圆一百二十里,峰在中央,犹如天枢,故名天心”。 ”。武夷山北部的著名景观有流香溪、玉珠峰、慧远寺、鹰嘴岩、水帘洞、土锅寨、马头岩、青石岩等都在其周围。因此,早期的天心岩古寺被命名为“山心永乐寺”,意即山中心的永乐庵后来更名为天心庵。

明初,福建人雷毅进京赶考。他在去武夷山的途中因中暑晕倒了。被天心寺采茶和尚救下,用浓茶入药祛暑。高中毕业后,雷毅立即回到武夷山天心寺报答救命之恩,但方丈一再拒绝,并说道:“救你恩人一命的不是老和尚,而是九龙窝的茶叶。你才能报答这些茶树。”于是雷毅逃走了。他把袈裟放在茶树上,三拜九拜,以示谢意。从此,“大红袍”的故事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

靖难之战后,明朝将军胡廷来到武夷山。他是佛教徒,喜茶,沉醉于武夷山的天心禅茶。他亲眼目睹了茶僧泡茶的全过程,聆听了“大红袍”报答儿子恩情的故事。故事。回到北京后,胡伟将天心禅茶带回来进贡给皇帝。

明成祖正式下旨册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他命天心寺“勤耕灌溉,采嫩细作,代代相传,年年进京”。从此,这三种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更迭,但守护大红袍的人们却从未停止过。 ”,同时册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寺”。

天心永乐寺为何获此称号?

《明史·胡潆传》 记载:惠帝死于火灾,或逃走。他的许多旧臣都跟随他,皇帝起了疑心。第五年,遣韦颁布诸圣典,拜访仙人张素落。他走遍全国巡视建文帝。

这段话说的是:明朝成祖篡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为了杀掉所有的皇帝,避免后患,派了礼部侍郎胡伟和郑和。太监分别打着寻找张苏禄(张三丰饰)和“西游记”的幌子。并到海外调查建文帝的下落。同时,为了掩人耳目,收买人心,忏悔自己的恶行,广泛“颁诸圣书”,对寺院赐封寺院。受封的寺院、庙宇,大多冠以“永乐”之名。天心永乐寺是在这次授予的,而且是免费的。这是有道理的。

清代改称永乐寺。原天心寺楼阁高耸,是山上最大的寺庙之一。天心永乐寺的主要寺庙产业是僧侣经营的岩茶收入。由于地处山角,周围悬崖峭壁,沟壑幽深,常年云雾缭绕,种植加工岩茶已成为天心永乐寺僧人的事业之一。 1991年,重建天心永乐寺大雄宝殿时,出土明代圣旨碑两块、石龙一对、石佛像三尊。由此可见,天心永乐寺是明代朝廷所供奉的,见证了这一时期茶叶以寺名命名的时期。寺院有尊茶历史,“大红袍”也因此无可替代地成为武夷茶的代名词。

大红袍母树真伪之争

“大红袍”的指代已从某种茶树的名称(状元红袍所覆盖的茶树)发展到某种茶树品种的名称(中国四大名杉之一的“大红袍”)。武夷山)对某一类别(武夷岩茶)茶的总称的变化。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大红袍”有着不同的含义。

据《武夷山的茶与风景》书(陈舜年等编,1944年)记载:

首先我要介绍的是大红袍。它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生长在距天心岩三四里的九龙窝里。属永乐寺。由于游客随意采摘,寺里的和尚拒绝向别人展示真品。据查,真正的大红袍位于九龙巢最后一块较高的岩石旁边。

另外,武夷岩茶文章《上篇·茶》记载:

据林福全1941年的调查,九龙窝现在的“大红袍”被认为是丛“契丹”名字的错误。并且取得了僧人的信任,在九龙窝的岩下看到了正宗的“大红袍”植物。水常年从树根处从岩壁上滴下来。树干上长满了青苔,树已经衰老了。

“大红袍”其实是茶品种名,又名“奇丹”,《中国名茶志·福建卷》 第一集《蒋叔南游记》写道:“比如大红袍是上品,每年收获的田心不能超过一斤你也有几十个耳朵。”可见“大红袍母树”并不只生长在一处。

当代茶艺大师吴觉农、林福全等人也提到,武夷山北斗岩、马头岩等地也有“大红袍”茶品种。因此,虽然现存的“大红袍”茶树不一定就是传说中的原始“大红袍”,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存的“大红袍”茶树是原始“大红母树”之一。宝”。

武夷岩茶的传播者由于闽南地区是南明政权的根据地,南明王朝灭亡后,许多幸存者被迫逃往江西上饶和武夷山区。无力报国的爱国志士纷纷逃入佛教,躲入武夷山。一时间,武夷山几乎每座寺庙都有常住的福建僧人。他们普遍喜茶,常在天心永乐寺举办茶宴。他们一起传授功夫茶艺,以茶论禅,论道论经,成为传播武夷山乌龙茶的先驱者。随着僧人的传播和推广,乌龙茶制作技术很快传到闽南和潮汕地区,直接推动了安溪茶和潮汕工夫茶的兴起。

清咸丰五年,台南人林凤池来到福建应试。通过考试后,他利用游览武夷山的机会,欣赏了武夷岩茶。他向天心永乐寺老方丈表达了向天心永乐寺老方丈介绍武夷茶的愿望。老方丈赠送武夷“青山乌龙茶”36株茶苗。林风池带苗回来后,成功引苗,并逐步移栽苗木,成为今天著名的冻顶茶。

主攻茶禅的天心寺,除了泡茶、传茶之外,早在唐宋时期,天心寺就有了一套敬茶礼佛的仪式。每逢佛诞,僧侣们都会举行盛大的“浴佛节”,用“佛茶”沐浴佛体,供香客饮用,祈求吉祥长寿。还经常举行茶会或“茶宴”来招待捐助者和香客。此外,还有供奉佛祖的“殿茶”、按出家年数喝的“结拉茶”、全寺僧众喝的“普茶”等。后来,天心寺还设立了专职的“种茶僧”和“制茶僧”,专门负责茶叶的管理和生产。门前还有负责煮汤、泡茶的“茶头”和“授茶僧”。为供养者、香客、游人供茶,还修建“茶堂”、“茶舍”,供僧侣讨论佛禅、讲经、招待施主和宾客。

随着茶与佛教的紧密渗透,茶逐渐成为禅修佛法的契机和表达道教的工具。诗人僧人关修三访武夷山,结识了阔冰禅师。两人以茶为酒,畅谈佛禅。朱熹还在天心寺向大慧禅师请教。大慧禅师一边烧香喝茶,一边悠然呼吸,给予朱熹指点,从而为朱熹儒释道体系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如今的天心永乐禅寺继承了农耕与禅宗的传统。建立了大片茶园,以永乐茶馆为手工茶基地,以天心禅茶馆为窗口,延续与武夷岩茶的终生缘分。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