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泡茶,必须要知道的5个常识性术语,别再闹笑话了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09 23:08:23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1》

昨天出去喝茶的时候,闹了一个乌龙。

事情是这样的,朋友的妹妹,远道而来,便一起喝茶。

20出头的年纪,对茶文化充满了好奇心。

正式泡茶之前,照例要烫壶温杯。

提到“温杯”时,小妹妹抓起离自己最近的杯子,握在手心里,似乎在给它取暖。

一边抬脸露出天真单纯的表情,问我们:“是这么做吗?”

在场的人,无一忍俊不禁。

幸好她性格好,虽然被我们笑,却也知道那不是嘲笑,而是被她的可爱逗乐了。

因此,并没有气恼。

还虚心地向我们请教,什么叫温杯,为什么要这么做云云。

或许是因为生在福建,天生就对茶叶感兴趣,骨子里喜欢喝茶。

即使在天南海北求学,总会思念一杯来自家乡的好茶。

村姑陈也由此想到,很多新茶友都处在半知半解的阶段。

在外人面前,也很容易闹这种类似的笑话。

于是,归纳了5个关于泡茶的术语,也算是给新人们一个参考吧。

《2》

术语一:烫壶温杯

许多老茶客将这个步骤简称为“温杯”,但意思不变,都是温热茶具。

茶桌上,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那就是泡茶前,必须先将茶具用滚烫的热水烫洗一遍。

当然,这些茶具已经提前用清水冲洗过了,是干净的。

之所以还要烫壶温杯,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可以起到二次清洁的作用,去除茶具的水味、异味等。

二是可以提高茶具的温度,尤其是盖碗,利于闻干茶时,激发茶香。

通常来说,烫壶温杯结束后,要把提前称好重量的干茶,投入盖碗里。

接着,端起来轻轻摇晃,再将盖子揭开一个小口,凑近鼻端。

彼时,由于盖碗中还留有余温,激发了茶叶的香气,更方便欣赏和品鉴。

如果茶叶的品质有缺陷,从干茶中就能闻到明显的杂味、异味,也能及时刹车。

所以,千万不要把这个步骤视为多此一举。

老话都说,细节决定成败。

在闻茶香、品茶味的时候,能发挥重要作用。

《3》

术语二:坐杯

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理解。

所谓坐杯,难道是让什么东西坐在杯子上吗?

小小的杯子,又能承受住多少重量呢?

非也,非也。

其实,坐杯指的是让茶叶长时间“坐在”盖碗里,而它的另外一种表达,大家更熟悉,叫做闷泡。

因此,坐杯闷泡常常被一同提起。

在各大茶叶审评赛的现场,坐杯,人们早就司空见惯。

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一杯杯浓酽苦涩的茶汤,迅速找出面前这泡茶的优缺点。

但如果是普通茶客,用盖碗泡茶时,还是得掌握节奏,前快后慢。

如果在前几冲就坐杯,很容易让苦涩物质过量释放,造成汤感太浓、太苦。

相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接受无能。

不过,也有一些茶客爱喝浓茶,非苦涩、刺激、浓郁的汤水,无法让味蕾得到满足。

在他们眼中,不苦不涩非好茶。

然而,真正的好茶,汤水应该是温和的、清甜的、稠滑的、饱满的、醇厚的、富有浆感的……

总之,不能是又苦又涩,让人难以下咽的。

《4》

术语三:快出水

快出水与坐杯相对,可以理解为反义词。

如果说坐杯是让茶叶长时间和水接触,从而过多释放内质。

那么,快出水就是尽可能地缩短泡茶时间,让养分均匀释放。

如此一来,泡出来的茶汤不会太浓,也不会太淡。

淳和饱满的同时,又不觉得苦涩,反而突显了汤水的层次感。

村姑陈定义下的“快出水”,是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用时7-8秒左右。

但据我们所知,真正能达到这个标准的人,少之又少。

毕竟,大家看待喝茶,只当作是休息时候的消遣,自然是以放松、娱乐、休闲为主。

而不会像我们这样视为工作,以秒钟为鉴,严格看待每一秒。

既然如此,稍微放低一些标准,也是可以的。

刚刚开始泡茶的话,尽量把动作做到位,不要停顿,流畅最重要。

等到熟能生巧后,再对自己提高要求,不断接近“快出水”的标准。

练成之后,不论遇到什么样的茶叶,都能泡出它最完美、最真实的状态。

《5》

术语四:环壁注水

顾名思义,就是环绕着盖碗边缘,打圈式注水。

和许多人印象中,茶艺师把水壶高高举起,并固定在一个位置注水不同。

采取环壁注水时,手臂要带着水壶,有节奏地移动。

先找一个位置,由此处开始,内旋式画圈,就像在写“の”字一样。

并且,在注水的时候,要不断地缩小范围,尽量让最后的水流落在盖碗中央。

你会发现,原本干燥的茶叶,已经被均匀打湿。

虽然还不算完全浸润,但足以释放出充分的滋味物质。

即便是第一、二冲,也能体验到丰富的香气,淳和的汤水。

试想,若我们用定点注水,只固定在一个位置,茶叶很有可能因为太干燥、太轻,从而漂浮在水面上。

彼时,只有底下接触到水的那部分茶,在缓慢地释放自己的内质。

而剩下的大部分茶叶,仍然处于“罢工”状态。

故而,泡出来的茶汤,香气略显寡淡,汤水的饱满度也不足。

不如环壁注水来得好。

《6》

术语五:留根

在过去,江湖中一直流传着一种名为“留根泡法”的泡茶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自始至终,都不把茶汤倒干净,而是刻意留一部分汤水在盖碗里。

据说,用这种方式泡茶,有助于调节一泡茶从头到尾的滋味。

另外,还能让每一泡茶汤的滋味变化不突兀,显得平稳缓和。

可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现实生活中,用留根法泡好茶,结局往往很惨淡。

原因在于,留根其实也是变相的坐杯闷泡。

底下剩余的汤水,不断地与茶叶接触,就不断地刺激它释放内质。

之后,便成为了“药引子”般的存在。

无论怎么泡,都觉得茶汤里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苦涩感。

更何况,我们品茶,不正是期待每一冲里,微妙的香气滋味变化吗?

所以,按照实际情况,泡茶还是沥干得好。

当大部分茶汤从盖碗里流出以后,先别急着立马放下盖碗,继续倾斜手腕的角度,争取让盖碗里的汤水一滴不剩,完完全全汇入公道杯里。

这样一来,便不会影响后续冲泡时,茶汤的风味。

《7》

作为新人,什么都不懂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愿动脑。

要把一件事情想明白,就得多推演几步,多看看相关的内容。

或许脑子会辛苦一些,就像肌肉用得多了,会酸痛。

但肌肉越练越紧实,脑子也要多用。

只有反复琢磨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它,最后才能完全吸收。

如果一味地装明白,或者等着别人把知识喂到你嘴里。

不懂得辨别真假,只会离“懂茶”越来越远。

可见,人不面对问题,就会被问题赶尽杀绝。

多动脑,多思考,遇到再多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大壶泡茶、大杯泡茶、盖碗泡茶,谁才是中秋团圆夜喝岩茶的方式?

天热了,“冷泡茶”和“沸水泡茶”,谁才是喝白茶的最佳方式?

冲泡白茶的3大误区,茶具、泡茶水、泡茶方式,一次性说清楚

沸水冲泡白茶也要分季节?冬天合适沸水泡茶,春夏还是冷泡茶?

十年老茶客总结的泡茶诀窍,盖碗与茶壶,哪个更适合泡茶?

用户评论

半梦半醒半疯癫

真的很想知道这几个常见茶叶术语是什么!以前听别人在泡茶时总念叨,却一直不懂含义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暖瞳

初尝制茶艺术的朋友,这篇文章里的术语简直是基础中之精髓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早不爱了

好想知道“冲泡时间”对茶味道的影响有多大,看完这篇文章以后应该能有所了解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打个酱油卖个萌

每次看别人泡茶总感觉有门道,现在终于找到入门指南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要冷战i

“茶叶发酵程度”,到底多大的程度才算是重度发酵呢?这个问题我老是搞不懂。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疲倦了

看到这里的解释后才发现,“茶类选择”也是一门学问,原来不是所有的茶都适合每个时刻哦!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抚涟i

对于泡茶新手来说,了解这些术语才能在茶叶的世界里与专业人士对话无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浮殇年华

泡茶看似简单,但背后涉及的术语却是深奥之极,这篇文介绍得浅显易懂。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眼角有泪°

对“冲泡次数”有疑惑的朋友可以仔细读一读这篇文章,答案或许藏在里面。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闷骚闷出味道了

茶叶的世界真是五花八门,“焙火程度”这个环节好神秘,我之前还真不清楚。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浪漫罪名

“叶底”的含义让人大开眼界,原来每一片茶叶在水中的变化都如此动人。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熏染

初学者对“茶香型别”这概念有点迷糊,现在清晰了不少。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暖栀

看完这些术语解释后,感觉泡茶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文化和味觉体验的交融。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发呆

“茶汤颜色”的变化真的挺神奇,不同的茶叶泡出的不同颜色令我大开眼界。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ok绷遮不住我颓废的伤あ

对于“叶片质量”有高期待的人,这篇文章肯定能给你不少启发。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颜

总想挑自己喜欢的味道,看完这些术语之后,选茶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几妆痕

原来泡茶的技巧不只是动手哦,“水温控制”的学问好深远,我得好好学一学。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满心狼藉

“回甘”体验真是个美妙的存在,这概念之前我一直没有理解透彻。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麝香味

了解了这些术语之后,再看那些专业人士操作时就显得自信多了,感觉以后也能尝试一下专业级别的泡茶技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的黑色迷你裙

对于喜欢试新茶的人来说,“产地选择”的考量变得更加重要,现在的我有了更多方向。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ー半忧伤

看来“茶具选择”也不容小觑啊,适合的器皿确实能提升品鉴体验。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