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整治直播虚假下的“大红袍”画家乱象,再论什么是“大红袍”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18 11:25:17

第一章《何谓“大红袍”?》

“大红袍”画集

出版社(出版方):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台湾锦绣文化企业

备注: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设计,1993年在台湾出版发行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台湾锦绣版)

时间:首批1993年,20位名家画集的繁体字版在台湾出版发行。

设计方案:出版物名称《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XXX(艺术家名称),8开大小,封面选用:中国红、金、黑三色,内文为优质无光铜版纸,全本精印精装。

备注:1996年,人美社完成与台湾锦绣合作的10册简体字版。

首批收录画家名录:徐悲鸿、溥心畬、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林风眠、蒋兆和、吴昌硕、张大千、黄秋园、吴冠中、任伯年、潘天寿、李可染、朱屺瞻、石鲁、李苦禅、吴作人、关山月、黄胄。

至此,什么是“大红袍”?已有盖棺定论。就是上世纪9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设计)和台湾锦绣文化企业(刊印)两家机构决定以“为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系列展现我国近现代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品”为宗旨,共同出版繁简字体双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后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共同出版了首批20位名家画册,其中收录了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等大师巨匠。这套画册由于采取了统一的红色封面装帧,而被画界和出版界约定俗成誉为“大红袍”。

刊印版本

第二章《“大红袍”的1993-2013》

1993年,随着首批“大红袍”画集的出版,整个1993年至2013年的二十年间里,既是艺术家百花齐放的时期,又是艺术品鼎盛的时期。

采访嘉宾:汪家明(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社长)、林木(四川大学教授、美术评论家)

汪家明:“大红袍”的前世今生

这么多年来,美术类图书里面唯一一个坚持了18年的品牌就是“大红袍”。有一点可以肯定,这18年来重要的画家都在里边。看一个品牌要从长远看,不能说“大红袍”里边有几个出得不对就把它否定了,总体上看,“大红袍”代表了当前中国画界的最高水平,重要的画家基本没有漏掉。我的想法是,“大红袍”的标准一定要严格,尽量少做,不但要少做,还要提高标准。

美术文化周刊:人美社牵头推出“大红袍”系列画集,最初是怎么筹划和设想的?

汪家明:1992年,人美社和台湾锦绣文化企业两家机构决定以“为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系列展现我国近现代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品”为宗旨,共同出版繁简字体双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合作方式是由台湾锦绣出资,人美社担纲编辑、设计。

由于出版时间紧、编辑量大,为了保证出版进度和质量,人美社邀请其时由杜滋龄先生担任总编辑的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参与编辑出版,两家各出10册,编辑体例和设计形式按照人美社的既定规范进行,编成后两社分别与台湾锦绣联名在台湾出版发行。1993年,首批出版的20位名家画集的繁体字版在台湾出版发行,但后来台湾锦绣因为资金不足撤出了合作。

美术文化周刊:人美社“大红袍”系列画集的入选标准,有哪些具体的条件、要求?

汪家明:由于把《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系列定位为收录中国美术史上最著名、最重要的,具有学术性、艺术性和影响力的个人作品集,因此人美社在画家入选条件上有着严格的要求,除了入选者的艺术造诣达到相当程度,还要求画家年龄必须达到70岁以上。

“大红袍”有两种,一个是“中国近现代名家”,一个是“中国当代名家”。中国近现代名家要求是70岁以上,这是一个死杠杠,然后再看水平高低。有的人过了70岁,水平也很高,只是影响力不够,还达不到“近现代名家”那个档次;还有一种是不到70岁,但水平很高,这一种就列入“当代名家”。

所有申请者必须向人美社的丛书艺委会提出申请,经艺委会审核后无记名投票,每年的艺委会投票,都会不定期举办,将近期提出申请的艺术家集中起来讨论研究,获三分之二票数以上者方可通过选题。《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到今年6月已累计出版138种,《中国当代名家画集》也已累计出版81种。

这么多年来,美术类图书里面唯一一个坚持了18年的品牌就是“大红袍”。第一,它有严格的规定,我们遴选、编辑、印制的过程都非常严格。第二,它起点很高,一开始收录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第一批人都是最棒的。因为规格定得高,绘画的艺术水平要求得高,就让大家认为这就是顶尖的了。再配合上艺术品市场的认定和追捧,就造成这样一个品牌。

美术文化周刊:人美社在“大红袍”品牌的发展和延伸方面,近期有什么举措和计划?

“大红袍”已经成了一个纯粹的中国画画集的品牌。几年前我们出过几本油画的“大金袍”,将来还计划继续出版。还有很多人希望我们出书法的“大红袍”,我们和沈鹏先生商量过多次,因为沈先生就是我们社的老领导,他是我们的前辈,现在还很关心社里的事,先生对此一直很慎重。还打算推出工艺美术大师,也谈了很长时间。但我们还是很慎重,一直在论证要不要出,应该怎么出,要出就得打响,不能降低了“大红袍”的地位。

我们社已经制定了一个规定,一般编辑不能参与资助画册的运作和决策,都由社里决定。第一,他们不能去拉业务。第二,他认识的人找来了,就推荐过来参评,评完了要编辑出版,由社里统一协调,利益和他毫无关系。这个规定是希望编辑不要把心放在资助出版这块。

资助出版的书不考虑市场,编辑就不知道市场,虽然书的价值很高,但它不是面对大众的,是面对小范围的,而且不需要承担经济责任,这样整个编辑队伍的作用就弱化了。编辑的功能应该是选择、加工、传播、推广。

美术文化周刊:现在美术界有一种看法,认为“大红袍”已经做烂了,您是怎么看这种观点的?

汪家明:就因为有这种说法,所以我现在要求标准越来越严,包括规格上都有要求。一个延续了18年的品牌,已经成为很多画家都想进来的一个平台,里面必然有很多的因素。

说“大红袍”做烂了,一个原因是艺术观点不一样,因为画家的风格、流派很多,彼此不认同不稀奇。第二个原因是其他社也出了“大红袍”,种类太多,多了就滥。第三个原因是这18年中间,有一些把得不紧或者就是为了赚钱多做几本,这可能都有过。但我上任后绝对不去做这种事。

“大红袍”做了18年,有一点可以肯定,这18年来重要的画家都在里边。看一个品牌要从长远看,不能说“大红袍”里边有几个出得不对就把它否定了,总体上看,“大红袍”代表了当前中国画界的最高水平,重要的画家基本没有漏掉。

美术文化周刊:“大红袍”编辑艺委会是怎么构成的?

汪家明:艺委会都是社里的人,没有社外的画家、专家参加。因为一套书的主导是出版者,出版者是从出版的角度来选择的,叫出版主导。包括我们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虽然有专家和画家参加,但实际是由出版主导的。因为专家、画家观点太不一致了,有个人好恶,而出版实际上是个公共平台。所以,出版选题的决定权,尽量不要请专家来拍板,这是我一直的观点。他们的意见我们需要听取,但不要主导。如果是专家主导的话,他们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因为艺术观点不能强求一致。美术出版物,最难的是监管和自律,因为从艺术本身来说就很难有固定的标准。

美术文化周刊:国外出版画集是采取一种什么方式,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林木:砸了牌子的“大红袍”

一个牌子出名了以后,大家都来揩油,这叫“傍名牌”。商界“傍名牌”的极多,比如出个五粮液,再出个五粮春,这还算自我傍;如再有其他厂家来个“五酿液”什么的,字都差不多,鱼目混珠。今天“大红袍”的情况也类似。从出版社来说,他们经不住这个诱惑,拿名牌来开道,财源滚滚;从画家来讲,也经不住诱惑,一进入“大红袍”,就好像马上有名气了。

美术文化周刊:您前段时间写了《“大红袍”还能红下去吗?》这篇文章,初衷是什么?

林木:当时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发现周围的很多人都出版了“大红袍”,包括我的一些学生。我就想“大红袍”出了什么事了,那么神圣、光辉的“大红袍”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大红袍”已经变得非常不严肃了,连我最近几天也接到出版“大红袍”的邀请。我经常说“别的人我不知道,但我是绝对没有资格进入‘大红袍’的”。那么以我为标准的话,我自己就把今天的“大红袍”给看扁了。说实话,真的要盖棺论定的时候,很多人才好讲有没有这个资格,尤其在依靠炒作去挣名声的今天,名不副实的画家太多了。当然,像吴冠中去世之前就上了“大红袍”,但他该上,他去世前的影响就已公认非同一般了。

美术文化周刊:在中国画界,“大红袍”系列为什么会成为如此有影响、堪称经典的画册?

林木:在90年代,“大红袍”确实是一套极其权威的出版物,它推出的那些老一辈画家如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都是历史上公认的大家,还有如程十发、杨之光、崔子范、郭怡孮、周韶华等,也都是公认的名家。它坚持了出版选择的严谨性、学术性,所以“大红袍”当时不用看是谁的,你单看“大红袍”就会肃然起敬。我了解当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大红袍”是非常慎重的,编辑部要反复讨论,经过反复的研究,才确定申请者能否入选。

美术文化周刊:您认为今天的“大红袍”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林木:20年前,“大红袍”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台湾锦绣文化企业共同推出,但是不知怎么回事,现在出版的各种“大红袍”,除了上述几家外还有很多家。好像“大红袍”也没专利,一个牌子出名了以后,大家都来揩油,这叫“傍名牌”。商界“傍名牌”的极多,比如出个五粮液,再出个五粮春,这还算自我傍;如再有其他厂家来个“五酿液”什么的,字都差不多,鱼目混珠。今天“大红袍”的情况也类似。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直接的原因,就是近几年出版社变成了企业管理,这种情况下,大家得想方设法挣钱。有这么好的一个品牌,大家就都来分杯羹。另外出版社自己也想扩大,就像把五粮液搞成五粮醇、五粮春等,这样一来就砸人牌子,或自砸牌子了。

当然,从出版社角度来讲,他们也可能有些无奈,谁愿意砸自己的牌子呢?但是为了生存就会把所有的招数都使上来,把已经成了名牌的“大红袍”拿来勾引人。有很多人接到过电话,约你出“大红袍”,总会说一句“是大红袍哟”!你来不来?于是大家就都出“大红袍”了。

从出版社来说,他们经不住这个诱惑,拿名牌来开道,财源滚滚;从画家来讲,也经不住诱惑,一进入“大红袍”,就好像马上有名气了。我看过一些年轻画家出版的“大红袍”,里面总有如下一些内容:这是包括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这些人的“大红袍”系列,某某也跻身其中。这就是典型的拉大旗做虎皮蒙人。

美术文化周刊:听闻“大红袍”将会推出书法、油画、工艺大师等系列,您怎么看?怎么来维护中国美术界这一来之不易的品牌?

林木:出版社也知道,“大红袍”这个牌子已经不太有效了,最近又推出了一批作品集,号称“小红袍”。这是专门给今天一些有名气的画家出版的画册。为什么不把他们也纳入“大红袍”中呢?因为今天的“大红袍”已不是过去的“大红袍”了,所以再去跟早已鱼目混珠的“大红袍”中人混在一起,这些真正的名家会觉得是受侮辱,所以就出“小红袍”以示区别。“小红袍”是不允许平庸之辈介入的,这或许算是出版社对名家的尊重。看来,今天的“小红袍”比今天的“大红袍”要“大”,而且大很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大红袍”的牌子已经被砸了。

至于“大红袍”以后该怎么去维护,我都不好去想招数了,因为这个牌子已经砸了。现在为了广开财源,索性把这个已经砸了的“大红袍”再扩大到书法、油画,或者其他一些艺术门类。这就有一个问题:今天连国画名家都不愿意进入“大红袍”,你把油画、书法名家拉进“大红袍”,那不是混上加混,混得一塌糊涂?“大红袍”在油画、书法及其他艺术门类中出版能够持续多久是个问题。比如油画家们把今天国画出版中的“大红袍”情况搞清楚以后,人家愿意花几十万来出这个“大红袍”吗?可能就不愿意了。我认为把“大红袍”推而广之的话,可能会有些问题。

如果看重这块曾经的金字招牌,我觉得出版社得另外想办法,再创一个牌子,因为很多名不副实的人掺杂在里面,这个“大红袍”可能已经捡不起来了。“小红袍”出来的意思就是为了拯救“大红袍”的名声,我总还有一块“红袍”在那儿,当然,那跟“大红袍”已经不一样了。我觉得,要挽救“大红袍”可能有些困难。

美术文化周刊:美术类出版物,怎么才能打造出有公信力的品牌?

林木:要维护公信力,就必须严谨、严肃,保证学术性第一,必须与商业化拉开距离。问题是,怎么才能拉开距离?出版社为了生存出此下策,也是无奈之举。很多美术类的期刊杂志也面临着生存问题,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部分是收费的,为了生存;一部分是不收费的,为了学术。但非学术的东西充斥学术性的杂志,实在有些无奈。

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国家的文化拨款也多了。中国应该有几份响当当的学术性出版物,国家在文化项目拨款中划出一部分去支持一些重要的学术杂志和出版社,可能是一个办法。事实上,国家或企业在极个别的刊物上已开始有这种财力的支持,且已初见成果。

我还有一个建议,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性比较严肃的杂志,包括出版社出版“大红袍”这类专项,如果能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文化项目拨款的支持,可能对品牌的维护、对专业期刊和出版社的良性发展都会有好处。如果光靠美术类杂志和出版社自己去挣钱,这个矛盾就不好解决。我们现在强调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大国的建设,那么一个文化大国总得有一些堪与此相称的、让人真正信服的文化杂志和出版品牌。“大红袍”品牌创立于中国经济并不很好的过去,却掉份儿于经济发达的今天,令人慨叹,也当令人反思。

第三章《“大红袍”走过30年》

至2003年8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共收录47位名家的作品。此时,“大红袍”这个名字已与这47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紧密相连。作为一部承载着大师精品力作的画集,“大红袍”已成为行业内的权威标尺,是读者鉴真去伪的定海神针。备注:47位艺术家,56册出版物。

不是56位艺术家,是47位。笔者一一核对,附名录名单

也就是说自1993年至2003年期间,这47位艺术名家成为了行业内的名望、艺术造诣的权威标杆。笔者随机选取其中3位,刊登一下其身份介绍,留作标杆范例。说是随机,笔者也会带有倾向性[捂脸],选择山东籍耳熟能详的一位:刘宝纯先生,不耳熟能详的两位:方人定先生、王盛烈先生。

刘宝纯(1932年4月-2023年1月21日),男,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曾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山东画院名誉院长,一级美术师,美国休斯敦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帕沙迪娜艺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历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委,中国美协理事,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画院院长,山东省文联副主席。

统一援引:百度百科资料为示例

方人定(1901-1975),现代著名书画家。幼名四钦,复名士钦,广东中山市沙溪人。广州法政专门学校及广东法官学校高等研究部毕业,后专攻美术。1923年入春睡画院,师从高剑父习画,主张国画革新。1929年获比利时万国博览会金奖。擅人物、花鸟、山水、书法。1938年赴美游历,开画展。历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美术部教授、广东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政协常委等。著有《方人定画集》。

统一援引:百度百科资料为示例

王盛烈(1923.11-2003.11),号秦子,祖籍山东青州,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关东画派的创始人,鲁迅美术学院终身荣誉教授。王盛烈一生虽然历经磨难,但是从没有改变对真善美追求的坚定信念。王盛烈作为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他所创作的《八女投江》、《海风》、《耕者》、《家乡的孩子》等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发展现实主义的中国画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统一援引:百度百科资料为示例

通过选取的三位艺术家造诣和介绍来看,入选“大红袍”都是著名的、最重要的,具有学术性、艺术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

第四章《没落的“大红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艺术品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大红袍”的编辑出版面临一些新的情况,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在选题规划方面,“大红袍”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与新的市场形势,与时俱进地推出新内容。在编辑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的过程中,人民美术出版社收到了各方的积极建议,基于一些艺术造诣深厚但因年龄不满70周岁等原因无法入选的艺术家的需求,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后,决定于2003年推出“大红袍”的另一个版本——《中国当代名家画集》。

“大红袍”由此发展为两个版本的系列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要求艺术造诣必须达到相当水平,且年龄须在70周岁以上;《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要求艺术水平很高,但年龄可以未到70周岁。两套画集均以艺术水平为入选标准,那些在社会上名气很大但艺术水平欠佳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都不能入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的诞生,为“大红袍”注入了新的时代风采。2003年10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陈永锵》问世,代表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启,此后《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与《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并行出版长达20年。

在出版规模方面,随着大量画集相继问世,“大红袍”进入高速扩张期。“大红袍”的起点高、声誉好,是许多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出版殿堂,《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放宽了艺术家入选的年龄限制,迅速引发了美术界的广泛关注。2003年10月至2012年12月,随着我国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大红袍”共出版了159位画家的作品集。2013年,艺术品市场突飞猛进的势头骤然放缓,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一些画家、藏家以及艺术机构希望通过入选“大红袍”而保住“身价”,因而“大红袍”的市场热度丝毫未减。在此后的三年里,共有93位艺术家的作品集得以出版,平均每年出版30多本,出版规模达到了峰值。据统计,2003年10月至2015年12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出版了142本,《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出版了110本,平均每年出版20多本,“大红袍”的出版规模急速扩张。

2003年10月至2012年12月,随着我国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大红袍”共出版了159位画家的作品集。2013年,艺术品市场突飞猛进的势头骤然放缓,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一些画家、藏家以及艺术机构希望通过入选“大红袍”而保住“身价”,因而“大红袍”的市场热度丝毫未减。在此后的三年里,共有93位艺术家的作品集得以出版,平均每年出版30多本,出版规模达到了峰值。据统计,2003年10月至2015年12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出版了142本,《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出版了110本,平均每年出版20多本,“大红袍”的出版规模急速扩张。

2003年至2022年期间,共计出版279位艺术家画集

这一时期,“大红袍”入选艺术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这一时期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不仅收录了大批水平高、影响力广的艺术家,而且也展现了多个画派的艺术成果。其中有“长安画派”奠基人赵望云,有新中国山水画代表人物、新金陵画派领军人物钱松喦,有与李可染、李斛齐名的新中国美术改革派画家宗其香,有近现代小写意花鸟画代表人物、被誉为“牡丹之王”的王雪涛等。此外,还包括吴山明、程十发、黄君璧、曾宓等名家。

这一时期,“大红袍”因不断有新作出版而获得了持续的市场曝光度,“大红袍画家”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创造了美术出版领域高码洋发行量的佳绩。

然而,“大红袍”在高速扩张的形势下也面临着隐忧。一位当时参与“大红袍”出版的编辑曾谈道:“在可观的出版规模之中,‘大红袍’已隐隐显露出‘野蛮生长’的态势。”这一时期出现了个别社会认可度不高、存在一定争议的画集。

当时,“大红袍”的艺术家评选尚未制定明确的标准,评选过程仅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相关编审人员商议决定。不够完善的评选机制和大规模的出版数量,使这一时期出版的部分“大红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首先,一些艺术家试图将“大红袍”当作抬升自己市场地位的工具,想通过画集的出版来包装和营销自己,想利用“大红袍”为自己打开艺术品市场保驾护航。《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崔如琢》于2010年8月出版,当年,便有大量崔如琢的作品送拍。次年,崔如琢的作品迎来市场关键转折点,《盛世荷风》在当年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以1.28亿港元成交。此时,“只要入选‘大红袍’,艺术家的作品价值也跟着水涨船高”的说法在业内广为流传。此外,受大热的艺术品市场影响,“大红袍”也出版了极个别不符合年龄标准的艺术家画集。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范曾》出版时,范曾,生于1938年7月5日,“大红袍”画集出版于2000年,时年62岁不满70周岁,打破了年龄这个当时唯一可以量化的标准,这无疑让“大红袍”的专业形象受到一定的冲击。

其次,个别艺术家的绘画表现形式存在争议。这一时期有少数画集收录了一些融入艺术家强烈个人色彩与表现风格的作品,引发了一些争议:这种做法是鼓励中国绘画的创新,还是会导致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误读?最后,在装帧设计的品控上,最具辨识度的装帧设计开始走样。当时社内几乎所有编辑室都在做“大红袍”选题,松散的出版管理方式使画集的装帧失去统一性,出现了函套尺寸参差不齐、封面色调深浅不一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隐忧,人民美术出版社决定直面问题,重整“大红袍”的出版机制:“大红袍”要成为屹立于艺术界的标杆、成为中国美术的风向标,势必要建立科学、系统、完善的出版机制;要解决入选艺术家的水准问题,确保画集作品的艺术水平。唯有及时补偏救弊,方能让这一经典品牌光彩永驻。

未完待续。。。。。。

用户评论

熟悉看不清

听说现在网上卖的大红袍有很多假的,希望有关部门能好好管管。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桥残雪

最近买到大红袍,发现品质跟传说中的差远了,真的要谨慎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名的青春

大红袍是武夷山的特产茶,一定要选正宗的才有味道。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经典的对白

在网上看多了关于大红袍的虚假宣传,感觉上当受骗的人不少。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糖果控

大品牌的“大红袍”质量有保证,但是价格也不便宜啊。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日久见人心

大红袍喝起来口感醇厚,可惜市面上假货太多,很难找到好的。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你心口难开

有些卖家为了吸引顾客,故意夸大其词,实际上品相和口味都不如人意。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迷路的男人

我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监管力度,让消费者买到真正的“大红袍”。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惦着脚尖摘太阳

正品大红袍的价格并不低,希望大家不要贪图便宜而购买到劣质产品。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朽暖栀

作为茶叶爱好者,真的很失望看到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的大红袍。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箜明

真想了解一下,哪些品牌的大红袍可以信赖?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毒舌妖后

总是听朋友说大红袍好喝,但自己买的总不对味儿。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失心疯i

对那些在中吹嘘自己的大红袍有多么神奇的卖家深表怀疑。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颓废i

不知道为什么大红袍会成为一些商家炒作的对象,真是让人头疼。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揉乱头发

如果能有官方认证的大红袍就好了,那样至少心里会有底。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个人的荒凉

我觉得应该有个专门的机构来鉴定真假大红袍,避免大家被误导。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傲世九天

一直以为只有老树大红袍才是最好的,但现在有点不敢确定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歆久

有时候觉得市场上的大红袍都是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花了素颜

大红袍的品质参差不齐,真的是鱼龙混杂,难以辨别。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在我面前犯贱

希望能有机会亲自去武夷山看看,亲眼鉴别一下真正的大红袍。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寒

真心希望以后购物时,不再需要担心遇到假的红袍。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