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树繁殖技术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27 16:25:10

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领域。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茶产业而努力。

我国早期的茶树繁殖技术一般是采用法,这一技术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的文献。陆羽在《茶经》中说:种茶“法如种瓜,三岁可采”。古代的种瓜法,据北魏贾思棍撰写的著名农书—《齐民要术》的记载,其要点是:精细整地,挖坑深、广各尺许,施粪作基肥,播子四粒。

经茶叶专家分析,这与现代的茶籽法并无多大区别。以后韩鄂在《四时纂要》中对种茶的时间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叙述:“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劚(zhú),著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方”。书中指出,种茶的时间最好在二月中旬,选择“树下或北阴之地”挖坑,坑要挖圆三尺,深一尺,先将坑内土捣碎,并铲除其中的杂草和树根,以免树木草根自行滋生,妨碍茶籽发芽生长,然后“著粪和土”作为基肥,再把经过沙藏催芽处理的茶籽每坑播种六、七十颗,上面覆土一寸厚。

这种“多子穴播”的法,一直被唐以后各代所沿用。这里提到的茶籽沙藏催芽法,我国早在唐代就已发明并已广泛应用。《四时纂要万记载:“收茶籽:熟时收取子,和湿沙土拌,筐笼盛之, 稂(láng)草盖,不尔级乃冻不生。至二月初种之”。茶籽用沙藏催芽,既可以达到保湿保温,防寒防冻,又可以保持茶籽的成苗率,有利于播种后提前出苗,至今仍是一项宝贵经验。

茶籽采用穴式多粒播种,是我国的传统技术经验。现代试验表明,随着每穴播种粒数的增加,有利于茶籽提早出苗,而且比较整齐,但每穴茶籽增加到一定限度后,茶苗显得瘦弱细长,年终成苗率除每穴1一3粒外,均能达到全苗的要求。因此,为了避免茶籽的浪费,播种粒数不宜过多,一般每穴以五粒左右为宜。茶籽法,技术简单易行,节省劳力与费用,苗期管理也不象扦插、移栽那样严格,所以至今新建的大面积茶园,一般仍多采用此法。

育苗移栽

我国从唐代直到明代,对茶籽育苗移栽,由于技术难以掌握多有不同的认识。陆羽在《茶经》中说:“艺而不实,植而罕茂”。“艺”指栽培技术,“植”这里即指移栽,他认为,如果栽培技术掌握不好(另一种解释的意见认为,“不实”是指不用实生苗培育),移栽后的茶苗极少能生长繁茂。这说明唐朝植茶一般不用移栽的方法。

但到宋代茶树也有用野生苗移植成活之例。苏东坡有移植茶树诗云:“松间底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植百鹤岭,土软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从这里可以看出,松树间生的茶树,长得并不好,移植到土壤肥沃的百鹤岭,又得到连着阴雨十几天,不仅恢复了生长,而且长得很繁茂。

在我国古代有些地区男女结婚还有以茶为礼的习俗,这种习俗,一直承袭到明清两代。许次纤在《茶疏》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日“下茶”。

由于认为茶树的栽培,只能下种,不能移植,因而取其含意,把茶作为婚姻中女方接受男方的订婚聘礼,也叫做“受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有一段提到,王熙凤说林黛玉:“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还不给我们家当媳妇?”指的就是“受茶”的习俗。

但是,明清时期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茶树育苗移栽成功的经验也愈来愈多。如明朝万历年间罗凛在调查茶树生长情况后写的《茶解》中说:“茶喜丛生,先治地平整,行间疏密纵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这反映了我国大概在明朝后期,不少地区种茶除采用法外,还出现了丛播育苗移栽的方法。

清代宗景藩有《治茶说十条》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茶树育苗移栽技术:“至白露时,摘取茶籽。晒干,垦地一方,将土锄细,用茶籽一、二升,匀铺地下⋯⋯盖土约二、三寸,土上再盖草须一层,能买茶饼或豆饼或菜饼研细拌入土内得肥更妙,如早干,宜用水浇之”。“茶发芽后,须搭盖阴棚。夏则避太阳蒸晒,冬则避霜雪冻凌。⋯⋯经二春,即可移植,以大者两茎为一兜,小者三茎为一兜,每兜相离二、三尺⋯⋯”。这样每亩估计可达千丛左右。茶树育苗移栽技术我国一直延用至今。生产实践证明,在苗圃进行茶籽育苗,便于集中管理,更易于选择和培育壮苗,同时节省种子和劳力,有利于优良品种的繁殖,所以目前我国老茶园多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繁殖茶树。新建茶园在开垦和整地未完成以前,立即播种有困难时、利用苗圃育苗移栽也是解决生产问题的一项有效办法。

扦插和压条

在古代,有性繁殖很难保持茶树的优良种性,为了适应繁殖茶树优良品种的需要,扦插和压条这两种无性繁殖的方法,清代时便首先在我国茶树良种资源较多的福建省创造出来,并受到人们的重视。

扦插繁殖法的记载见于清人李未章写的《连阳八排风土记》,其中说:“将己成茶条,拣粗如鸡卵大,砍三尺长,小头削尖,每种一株,隔四、五尺远,或用铁钉,或用木撅,大三、四分,锤入地中,用力拔出,就将茶条插入撅眼,外留一分,用土填实,封一小堆,两月之后,萌芽发生.。这种长穗扦插技术起源于福建省安溪县,并一直在当地生产中应用。

建国以后,安溪茶农在总结古代长穗扦插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短穗扦插法。这种短穗扦插技术有它独特的优点:节省材料,繁殖系数高;一定面积内育苗数量多;土地利用经济;成龄茶树枝条和幼龄茶树修剪枝均可利用;繁殖季节也长,我国大部分茶区,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同时扦插后发根成苗快,根群发达,移栽后成活率高,生长旺盛,可以提早成园。安溪茶农创造的短穗扦插技术,现已推广到全国各茶区。目前世界上几个主要产茶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日本以及东非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都是采用我国的这种繁殖方法。

压条繁殖法起源于福建省建瓯县。据《建贩县志》(实业·茶)记载:“西域厂某甲业樵采于山(岸叉山),偶到洞(祝桃仙洞)前得一木(后名“水仙茶勺,似茶而香,遂移栽园中,及长,采下用造茶法制之,果奇香为诸茶冠,但开花不结籽,初用插木法,所传甚难,后因墙崩,将茶压倒发根,始悟压茶之法,获大发达,流传各县,而西域厂之茶至今犹存”。据说古人就是从这样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茶树压条繁殖法。

现代试验证明,这种方法有它的优缺点:压条技术操作简单,花劳力和成本少,也无需特殊设备和苗圃,成苗也快,但移植后生活力不如扦插苗,更易从母株上带来病虫害,而且繁殖系数比扦插法少所以至今茶园一般很少采用。

(安根团队摘自王潮生:古代茶树栽培技术初探)

安根团队,20余位各领域农业专家,提供成熟的土壤恢复集成方案、生态修复集成方案、农残解决集成方案和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

用户评论

箜明

古代茶树的繁殖方法太有趣了!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实现繁衍的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玩味

听说古代人利用嫁接技术来培育茶树,真是聪明绝顶。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凉凉”凉但是人心

古代茶农是真正的自然学者,他们的知识和技巧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的眸中有星辰

古代繁殖茶叶的概念不仅限于物理手段,还有可能包括种子挑选和预处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相知相惜

想象一下,古人会如何通过经验去筛选最合适的种材来繁殖出优质的茶叶树。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已麻木i

那些古老的茶树繁殖技术,如今被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再次发现魅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暖瞳

现代科技虽然进步如飞,但我还是对古代茶农的智慧感到钦佩不已。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烟消云散

了解古代茶树的繁殖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茶叶文化。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样剩余

那时候的人是如何通过观察、实验来找到最佳的茶树种植方法?真让人好奇!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余笙南吟

古代茶树育种技术,体现了人类文明与大自然密切合作的精神。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葵雨

学习历史,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每一片茶树叶后面都是智慧和工艺的结晶。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温柔腔

在古代世界中寻找茶叶种子的方法,令人感叹他们的创造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鹿叹

现代科技似乎可以复制古代的所有茶树繁殖技术,但它缺乏那个时代的真实体验感。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微信名字

古代茶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茶叶培育技术有了很好的结合,两者相得益彰。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笙墨染

思考古代茶树种植和繁殖技巧,对现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些人,只适合好奇~

古代智慧在今天依然绽放光芒,茶叶繁殖技术是其中之一。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伤我i

从古代学来的新知识,让现代茶园更加充满活力和创新。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嘲热讽i

古代茶农的故事告诉我们,耐心与实践可以发现自然界中无限的宝藏。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哽咽

每一次品尝古法制成的茶,都能感受到千年传承的历史风味。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