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门寺出土文物

来源: 茗茶博士
发布时间:2024-02-04 06:58:24

1987年,唐代法门寺地宫重现,其规模之大,器物之精美震惊世界。

2016年11月,法门寺地宫收藏的文物空降深圳博物馆,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在这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中,一套唐代皇室使用的金银茶具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被誉为世界上现存最早、规格最高、配套最全、工艺最精湛的茶珍品。

据出土《献物账》碑记载,茶具为:“一笼,重十六两半。一只乌龟重二十两。一对盐桌,重十三两。绑个笼子,重823分。茶槽、辊、茶辊、勺是一对七的东西。

总共820个釉面茶碗,一对折子等等。

根据它们的用途,它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这些茶具完整地展示了唐代茶道的全过程,与唐代陆羽《茶经》中的描述基本一致。我们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以下六个步骤:

焙炒、粉碎、过筛、烧开水、加盐和茶粉来品茶。

为什么是“简要总结”?

因为唐代的茶道,讲究很多,就那么几步,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复杂。

第一步是烘烤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洪飞路鎏金镂空银笼就是典型的茶笼。笼体呈圆柱形,有四条腿:直口、直腹、平底。盖子与笼体扣合在一起。吊梁呈半环形,两端弯成钩形。

十九对姿态生动、自由飞翔的天鹅焊接在笼壁球的道路图案上,盖子和嘴上下镀金。笼脚呈三瓣花状,精致华丽。

唐鎏金镂空球路银笼(法门寺博物馆)

第二步:粉碎

民间的磨坊一般都是木制的,里面是椭圆形,外面是方形。椭圆形有利于操作,外侧可以防止倾倒。而皇家的显然更豪华。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套滚筒由滚筒槽、槽座和可抽动盖板组成。辊轴包金,底部呈弧形,便于辊轴在凹槽内来回滚动。前后两端的槽板用三个相连的云纹装饰,里面有一个珍珠形状的门。左右两边的槽板上装饰着麒麟和云纹。

其间,有三扇空门。特别是在槽面插入一个可以沿槽抽动的矩形盖板,关闭时槽体是密封的。卷轴两侧以轴眼为中心饰以镀金花卉,外侧环绕云纹,富贵诱人。

唐代鎏金花鸟银质茶槽和茶辊(法门寺博物馆)

第三步,筛选螺丝。

古茶罗过去从未发现过,地宫出土的这件银质茶罗可以算是绝无仅有的一件。它由五部分组成:盖子、主体、座椅、滚轮和抽屉。它看起来像一个有顶的方形盒子,上面装饰着两朵飞翔的云和流动的云。滚筒的前端用云和山装饰。

后端饰两鹤行云,两侧饰两持条幅衣冠的仙人。座位上有十个中空的杏仁形门,前面两个,两边三个。体内有滚轮和滚轮抽屉,滚轮架内还有织滚轮的碎片。滚筒抽屉是一个长方形的抽屉,用来装过筛后的茶粉。

唐代鎏金飞鹤,门座银茶罗子(法门寺博物馆)

第四步:烧开水,加盐。

唐朝的人喝茶喜欢加盐。水第一次烧开的时候,要加盐调味。但加多少也要有分寸,不能因为口味太重而加盐太多,从而失去喝茶的初衷。

地宫中的莲芽摩羯纹鼎银盐台,是当时用来储盐的器具。它由一个盖子、一个桌板和一个三脚架组成。盖子上盖着莲蓬抓手,莲蓬是空心的,上下两半可以开合。桌子的封面造型很独特,是卷起来的荷叶,叶底有一朵花。

叶子上装饰着摩羯座的四尾。

唐摩诃鼎银盐台(法门寺博物馆)

第五步:加入茶粉。

唐代流行两种饮茶方法,一种是陆羽提倡的炒茶法,一种是苏洵提出的点茶法。

这两种方法在前四步区别不大,主要区别在于加茶粉这一步。

如果是炒茶法,水开两次时,先舀出一瓢水,再将竹夹放入沸水中打圈搅拌,用茶匙量出茶粉,沿漩涡中心下落,待水大开,波浪翻滚时,拌入刚舀出的水,使水停止沸腾,以维持水面的“泡沫饼”。

也就是水面上的白色泡沫。

点茶的话,首先茶粉的精细要求比炒茶高很多。它要求茶粉要像面粉一样细,所以在粉碎和过筛两个步骤中要更细。其次,它的冲泡方法与炒茶的方法相反,是将茶粉倒入沸水中。

点茶的规则是先在茶杯里准备好茶粉,然后在茶杯里注入开水,一边注水,同时用茶壶或茶匙在茶杯内圈反吹,让水和茶相互交融,达到不粘手的程度。

晚唐时期,点茶法比炒茶法更为流行,地宫制作的罗网非常精细。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更像是一种点茶的工具,但加盐是炒茶的习惯。因此,有学者认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镀金洪飞纹银尺是煮茶放盐的量具。

有学者认为是点茶时用来击打的茶具,有争议,无定论。

唐代鎏金洪飞纹身(法门寺博物馆)

第六步,品茶。

这个地宫的镀金龟形银盒是储茶器。分别雕焊而成,龟形,昂首,尾弯,四足内缩,背甲为盖,头四足中空。全身雕有花纹,多为玳瑁、织锦、鱼子酱,也有镀金的。

唐代镀金龟形银盒(法门寺博物馆)

陆羽《茶经》:“茶有九难:一、制、二、制、三、制、四、炒、五、煮、六、烤、七、末、八、九。”

可见,对于唐代人来说,茶早已超越了生活必需品的范畴,上升到了精神文化层面。

所以品茶远不止是品茶本身,更是完成一杯茶的过程和喝一杯茶的心境。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