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建盏的前世今生

来源: 茗茶博士
发布时间:2024-01-19 04:58:41

图为价值1066万元的“金油滴”灯。

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发展史,也是茶具的进化史。在中国茶文化的长河中,建盏是茶具中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它以其简单的材料,简单的线条和丰富多彩的图像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建盏,产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黑瓷的代表,享有“瓷坛明珠”的美誉。“简媜是一种以建阳含铁量较高的红壤土为主要原料,经过揉泥、拉坯、施釉等多道工序,在简瑶的窑中烧制而成的黑釉瓷器。

著名建盏考古专家谢道华表示,建盏是古代建阳烧制瓷器的窑厂,建盏烧制的瓷器中以建盏最为著名。历史上,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都对简战推崇备至,留下了大量的历史佳话。

光因茶而旺,茶因光而妙。

建阳是建盏的故乡,古为建宁府建阳县,建窑、建盏的“建”字即取自于此。走进建阳,漫步在建盏文化街上,这里的商家很多,仿佛走进了建盏的世界。步入中国建窑花灯展厅,各种精美的花灯琳琅满目,让人大饱眼福。

伴随着悠扬深沉的琴声,一边欣赏着身着宋代服饰的点茶师傅表演的宋代茶道,一边品着剑盏里的茶汤,在沁人心脾的茶香和甘甜爽口的茶味中感受剑盏的魅力。这种茶与茶的美好交融,仿佛把人带回了茶与茶相得益彰的宋代。

据相关史料记载,建盏始于五代末,宋代达到鼎盛,元初以来逐渐衰落。

宋代之所以是造灯笼的鼎盛时期,与斗茶的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斗茶,就是比拼茶的优劣,先看汤色,再看汤花。当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喜爱斗茶。斗茶竞技活动源于宋代独特的茶文化。点茶,

就是用一些水泡茶,趁热喝。与唐代制茶和现代制茶不同,点茶时要将茶叶磨成粉,喝水时不能破坏茶面。喝水的同时,要用茶壶搅动茶汤,使其开花。

10月29日,简阳传统造灯技艺传承人周建平展示他烧制的鹧鸪花灯(左)和宋代鹧鸪花灯的残片。

据了解,宋人在斗茶中喜欢用白茶,茶色为白茶者为上品。为了创造最佳的茶斗效果,不仅需要好的茶品,还需要合适的茶杯。“建筑是黑瓷茶杯,白茶汤。黑白对比鲜明,斗茶效果最佳;而且灯口大,灯体重。

既能容纳更多的汤花观赏,又能给茶汤保温。”谢道华说道。

因为适合斗茶的需求,剑盏成为当时最好的斗茶用具,从皇室到布衣百姓都视之为珍宝,文人墨客甚至以诗赞之。宋诗鼻祖梅曾叹曰:“一兔之毛,一紫灯自配,清泉不用蛙。”。

一代文豪苏轼也有“明窗紫,色味两绝”的赞叹。而儒雅的皇帝宋徽宗更是对鉴盏偏爱有加,留下了“兔毫连煮云液,能使姑娘醉”“灯色青黑,玉为上品”等名作,使鉴盏成为宫廷茶灯。

朝野人气爆棚,“身价”翻倍。

建窑灯的空前流行,促进了建窑的产生,“窑中一色,窑中一色”是建窑的最大魅力。谢道华说,黑色虽然是建盏中最贵的东西,但不是一样的黑色,而是黑色中充满了变化,包含了兔毛、油滴、鹧鸪斑、黑曜石变化等不同的图案。

“每一栋建筑都是孤儿,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因为季节、天气、窑、窑位不同,使得温度、湿度发生变化,所以即使是同样的原料,烧出来的建筑也不一样。”

谢道华告诉记者,建盏风格独特,东方艺术色彩浓厚。当时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建盏在宋代独树一帜,影响很大。整个闽北、福建、全国乃至日本都抄袭生产。”

但由于南宋国家崩溃,斗茶之风逐渐式微。元代以来,人们的饮茶方式简化,使得斗茶、点茶逐渐失去主导地位。打仗和点茶的“失势”,让建盏因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风光不再。

就这样,当年备受青睐的建站在历史中悄然隐退。因为斗茶,建盏小有名气;也因争茶,筑灯静,俗话说,成功也争茶,失败也争茶。

走海路去世界

从简阳市区出发,只需要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千年古镇水集镇。窑址位于水集镇侯景村附近。这一总面积约12.6万平方米的窑址,呈环状分布在芦花坪、牛皮仑、路后门、营长车箱(含圆头坑)等地。

在废墟中,一座135.6米长的龙窑在山林中鹤立鸡群。在它的周围,有许多用来烧制瓷器的破匣钵,这是中国已知最长的古龙窑。

2001年,简瑶遗址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阳区委宣传部部长刘汉表示,窑址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建盏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

几千年前,建盏窑以其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不仅成为当时社会特殊的文化载体,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曾被定为进贡皇宫的御用茶具,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海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谢道华说,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枢纽。依托当时迅速崛起的泉州港、福州港,简媜销往东亚、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受到当地商人的青睐。

据了解,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建盏作为国宝,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特别是南宋时期,国家鼓励出口,同时为了防止钱币外流,规定所有外国货都要用瓷帛交换,不能用金银铜钱。

所以这期间建站的对外销量更大。谢道华告诉记者。

日本是第一个意识到建盏魅力的国家。早在13世纪,日本僧人来到浙江临安天目山景山寺学佛,回国时带回一批黑釉茶碗,即鉴盏。因茶碗采自天目山,日本僧人称之为天目碗或天目瓷。从那以后,

“天目瓷”逐渐演变成日本人对建盏的统称。随着中国茶道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尖扎在日本市场的不断扩大,尖扎逐渐受到日本各界的青睐,从此被作为茶具中的珍品珍藏。

据16世纪出版的日本文献记载:“一盏黑曜石灯是上乘之品,值万帛;油滴斑为二宝,值五千帛;一只兔子的米莉灯值三千丝。”粗略换算一下,

这三种建盏在当时相当于700多公斤、360公斤、210公斤的黄金,可见当时建盏在日本的珍贵。

“到目前为止,日本官方的国宝中,有8件中国瓷器,其中4件是宋代建造的,这4件宋代的3件是世界上仅存的3件。”谢道华向记者介绍。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普卢马是西方发现和研究建盏的第一人。西方人认识到建盏的珍贵和艺术性,始于他对简瑶遗址的考察。1935年,普拉马到水集镇考察建窑遗址,雇佣当地村民挖掘大量灯笼。

并将它们送回美国进行研究。两年后,他发表了他的调查和研究成果,吸引了许多来自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学者和收藏家。这些人开始有意识地研究建盏,收藏建盏进行展览和交易。

目前,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有中国的建筑灯具。

烧制技术重新焕发了光彩。

建站的发展跌宕起伏,从辉煌到低谷,再攀高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厦门大学、福建省博物馆和建阳市文化馆联合对简瑶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迷失在历史潮流中的建盏烧制技艺被重新发现,建盏复兴之路起航。

197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省轻工业学院和建阳瓷厂联合组成研究小组,进行了一次仿古造灯实验。经过两年的反复实验,1981年,仿宋兔灯研制成功,使失传600多年的筑灯烧制技艺重新焕发光彩。

1989年至199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馆、建阳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基本摸清了该窑发展的历史脉络。

建阳自恢复烧制技术以来,一直致力于自建灯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建阳始终把建盏的传承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精心打造“建窑造灯”这张“金名片”。刘汉介绍,

建阳组织成立了窑址建筑协会和建筑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启动了对窑建筑和燃灯技术代表性传承人的两年一次的评估;实施建盏传承人学习培训计划;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窑变和灯变文化博览会,

加大对建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记者了解到,建阳实施“建品牌、促文化、促创意、强科技”发展战略,深度挖掘建邺潜力和地方文化,坚持把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支撑,突出产业集聚效应。

“我们将建盏与建阳当地的斋藤优子文化、宋词文化、茶文化相结合,提升其附加值,使其从单一的陶瓷产品转变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工艺品。”刘汉说:

简阳还通过建设建窑建产业园、建窑建文化旅游街区、建窑建水吉特色小镇等一批核心产业聚集平台,引导全区企业规模化建设,推动全区打造产业集群发展。

随着建盏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也开始备受关注。2016年,在美国纽约专场拍卖会上,一件宋代建盏以1078万美元的成交价,创下建盏成交的最高价。2017年,在福建南平建盏拍卖会上,

李细妹烧制的建盏“万山可染”,以2600万元创现代建盏成交价新高。

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建阳建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建盏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

建阳被授予“中国建窑建盏之都”荣誉称号;同年,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建盏作为国礼被赠予外国贵宾。2018年,在中国南平“武夷品牌”建设发布会上,建盏以151.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榜首。

截至目前,建阳共注册建盏企业2500多家,共有建盏从业人员2万多人,建盏产业共形成产值16.5亿元。“建盏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黑瓷的代表,烧制技艺精湛,凝聚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建阳区委书记杨新强表示,当前,建盏文化产业已迎来发展的春天,建阳将继续打好建窑建盏这张文化牌,让中国的建窑、世界的建盏持续享誉全球。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