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茶文化:历朝历代独特品茗风尚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08 16:08:26

今天给各位分享探索中国茶文化:历朝历代独特品茗风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茶马古道石像

粥茶法

西汉至初唐时期的早期国人喝茶可不像我们现在似的,将茶叶用沸水冲泡来喝,而是做成汤水来喝~~

中医之道讲究“药食同源”,即食物即药物。茶叶当然也是有药用的,所以古人将茶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等你能想到的植物一起下锅煮,煮成一锅大杂烩茶粥,中间用勺舀出浮沫,然后再盛出饮用,谓之“吃茶”。

煎茶法

煎茶法始兴于唐代,但是唐代也不是一开始流行就煎茶法的。

唐代杨华的《膳夫经手录》中曾记载: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唐穆宗长庆年间,左拾遗李钰也言:茶为食物,无异米盐。由此可见,唐代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已是中唐之后。

中唐时期,茶圣陆羽编著《茶经》,这本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书中详细介绍了陆羽所创的一种更为考究的新式饮茶方法——煎茶法。

陆羽对以前的粥茶法并不认同,甚至是有些厌恶,他认为是“斯沟渠间弃水耳”,即“倒在沟渠里的废水”。

煎茶法的主要过程有以下几个步骤:炙茶、碾罗、煮水、调盐、投茶、分茶。

陆羽提倡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祛除异味;

然后用茶碾或茶磨将茶饼加工成细微的茶末(茶末以米粒大小为宜);

接着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泉涌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在一沸时撒入少量食盐以调和茶水的味道;在二沸时先舀出一瓢水,再投入茶末来煮,用竹荚搅拌;三沸时将二沸时的水倒入其中止沸,等茶末铺满水面时,会逐渐形成水面上如雪花似的茶汤。

最后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茶盏中。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在于这最初的三杯茶上。

煎茶工序图

点茶法

经过中唐时期煎茶法的熏陶后,晚唐时期,随着佛教禅宗的兴起,唐人又兴起一种“点茶法”,即将茶末放在茶盏中,再将开水注入冲饮。

首先要将茶饼烤干、锤碎,再用类似今天药碾的茶碾细细碾做茶末,茶碾越小越好,大了会被嗤笑为蠢物;

随后将茶末倒入似今日筛子的茶罗中,筛取细碎茶末放在茶罐中,以备饮用。

制好茶末后,为避免开水注入冷茶盏降温影响口感,要先将茶盏烤热,再用长柄小勺从茶罐中舀茶末置于盏中,倒入一点开水将茶末调匀,再用长嘴茶壶注水,同时以筷子、长柄勺或是筅(圆形竹刷)搅匀。

点茶法能发挥末茶特点,加上注水时对水流、水量、落水点有颇多讲究炫技之处,在两宋时成为饮茶的主流方式。

点茶法器具

散茶法

到了元明清时期,斗茶虽然作为一种饮艺风俗还存在于民间,但是茶末这样的喝茶方式已经开始逐渐被散茶法取代。

元代时期,贵族们还是习惯以点茶法品饮,不过,由于游牧民族的特性,元人将点茶法结合自家习俗,创造出了点茶法与粥茶法的结合品——蒙古奶茶、玉磨米茶。

蒙古奶茶

而民间,人们则崇尚将炮制后的散茶直接用沸水冲泡后饮用,便捷而又符合游牧民族的马上生活。

到了明代,中国饮茶法又发生了一次巨大变革。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福建建安团茶进贡,禁造团茶,改茶制为芽茶,也就是叶茶,从此彻底改变了中国人饮用末茶的习惯。

由于叶茶的制法和饮法与末茶完全不同,唐宋时期的饮茶风俗及相关饮茶文化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与叶茶相匹配的“泡茶法”。投散茶于壶或茶碗中,加水冲泡而成。并且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炒青制法。

而清代,随着制茶手法的发展,更多的茶叶品种相继问世,而饮茶方法则一直秉持着散茶泡茶法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粥茶法——点茶法——散茶法,饮茶方法的变化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演变,并且折射出了中国古代社会风气的演变。从茶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的影子;看到唐宋风骨的余韵;看到佛教禅宗对古人的影响;看到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一杯清茶,照见世间百态。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