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一聊火热的大红袍。
我第一次听到大红袍这个名字,大约是01年,那时我还在宜兴紫砂工艺厂销售部。
那个时候武夷山茶叶研究所的人到访,拿出了福建大红袍的茶叶,让大家品评。据说最贵的是六颗大红袍古树上的茶叶,20克要20多万。
一晃眼,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大红袍已经成了紫砂泥的名字,而且炙手可热。
我网上搜了一下,一些紫砂门户网站关于大红袍紫砂泥是这么定义的:产地赵庄是濒临灭绝的极品朱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49年起到90年代末,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压根就没有朱泥这个说法。那个时候黄龙山少量的朱泥矿都是和红泥矿混在一起炼制成红泥的,而那个时候赵庄的朱泥也称之为嫩泥,所以在后来相关的紫砂书籍中,也通常都把朱泥归类为红泥一类。
后来地质出版社出了一本《宜兴紫砂矿料》的书,在书中明确的将朱泥和红泥分为两类。因为朱泥和红泥在矿料阶段,外观和泥性就有着有明显的区别。
从成分上来说,朱泥的氧化铁含量远远高于红泥,而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含量要远远小于红泥。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红泥的砂性比朱泥要来的高,透气性比朱泥要来的好,但敲击的时候声音没有朱泥来的清脆悦耳,用红泥制作紫砂壶,成品壶表不容易起皱,而且吃温要比朱泥略高一点。
宜兴紫砂矿料一书中明确了原产于黄龙山的大红泥就是大红袍。断面有油脂般的光泽,有白色云母的碎片,制作时带有一定的泥沙性,制作难度较高。成壶以后壶体表面颗粒感大致与紫泥相同。
为此我跑到宜兴紫砂博物馆寻找证据,在馆内也有这么一块大红泥矿料,从这块矿料的外观看和书中的照片相差无几,断面也有油脂般的光泽。
在坊间传闻中,大红泥这个名字古已有之。相传民国大家余国良的传炉就是大红泥所作。而在顾老的《宜兴紫砂真赏》一书中也得到了印证。从这把民国六年的这把传炉看,色泽醇厚,砂感丰富,水润雅然,是标准的顶级大红泥。
还有江湖传闻,说蒋蓉的牡丹壶上面的花蕾也是用大红泥制作的。找来照片一看,也是砂感丰富,色泽红润,丽而不艳整件器型极具美感。
可以确定的是大红袍这个名字应用到紫砂泥上,大约是09年以前的事情。可能开始有些商家将优质的朱泥矿优中选优,再将这些优质朱泥制作成紫砂壶,以大红袍的名字对外售卖,可以说是打出了大红袍的名气。
随着大红袍泥料这个名字,在市场上接受度越来越高,接下来就渐渐泛滥了。现在,某东宝上百元左右的朱泥机车壶,绝大多数都号称是朱泥大红袍。
后来有幸到线下机车壶作坊一看,店家的泥料仓库中囤积的泥料,塑料袋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写着大红袍三个大字。而这些泥料,很多甚至都不是朱泥,只是把陶土磨细,加入铁红粉制作而成,生胚就通红。
无论从那种资料看,大红袍或者说大红泥这个泥料已经是极其稀有,几近于无了。所以还请壶友,不要迷恋大红袍这个名字,那只是一个传说罢了。
用户评论
真的太让人失望了,大红袍居然被捧得那么高,其实紫砂泥跟品质关联不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以为会是茶里的奢侈品,结果发现它就是传说中的普通茶叶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被误导好久才明白,原来大红袍紫砂不是茶叶的特色,而是一种概念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迷恋"这个词用来形容这茶好像不太合适,感觉没那么惊艳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红袍在包装上给人的印象太好了,实际喝起来却有点平淡无奇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朋友都跟我说过大红袍紫砂的好,最后发现其实它就是一般的功夫茶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只是一个传说"这话真是戳中要害了,期待过大难免失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听说大红舓名满天下的时候就已经被夸过了好多遍,喝到并没有特别出色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紫砂壶太有面子了,但大红袍作为茶来说似乎有点儿被泡沫包围的感觉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原来这不只是关于茶叶的品味啊,还充满了传说和期待,结局没想象的好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迷恋"之前,我得先尝口再说,喝过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好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红袍紫砂泥?听起来挺艺术化的,但实际上口感上让人感觉并不特别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为会是茶界的一级珍品,结果发现它其实不过是众说纷纭中的一个版本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传说"这个词让我对这茶充满期待,真正尝过之后只是普通的感受罢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紫砂壶大红袍搭配太高级了,可惜它的内在并没有让人感到惊讶的地方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只是一个传说"这句话让我的好奇心平复了许多,毕竟生活还需脚踏实地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名满天下的包装到实际入口的感受一落千丈,大红膏也没那么传奇呀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大红袍紫砂泥抱有极高期望之后,发现它只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茶品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迷恋"这个词用在这里似乎不太合适,大红袍其实就是一款普通的红茶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传说中的大红袍紫砂泥,一尝之下发现也只是日常的茶叶而已,并无过人之处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