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17 16:32:25
想写《茶馆》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已经很久了,半个月前我就想写,为此我还看了原著,可拖延症犯了,就一拖再拖,直到不可再拖。
最近看老舍先生的作品比较多些,之前看《老舍谈写作》总觉得老舍先生对自己的评价过于谦虚,说自己的作品难登大雅之堂。
在读了老舍先生的散文《我的母亲》才有了一个答案,谦虚来源于自卑。
老舍是老儿子,母亲四十多岁生下了他,他说自己一出生没多久就把父亲给克死了,自己和姐姐全倚仗母亲日夜不息的做工才养活了他们。
老舍直到九岁才开始上学,能上学全靠一位富有的亲戚资助,老舍是这么形容的。
这位客人衣着光鲜,白嫩肥胖的手,在他这个破烂的家里显得那么耀眼;第一次去上学,老舍说自己像一只狗一样,同学们都穿着新衣服,红光满面,只有他衣服上满是补丁,面黄肌瘦的。
所以小时候的家境和遭遇使老舍产生了一种自卑感,一直延续到离世。
扯的有点远,还是说回《茶馆》这部优秀的话剧吧。
《茶馆》是个三幕剧,讲述了三个时代的茶馆生活,通过一个茶馆和往来茶馆的人物来反映半个世纪旧中国社会的演变。

第一幕讲述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社会景象;
第二幕转到民国初年;
第三幕则展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社会状况。
这部话剧看着可能没什么味道,比较寡淡,因为讲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在时代的变迁下艰难的生存状态。
所以这次就不分享剧情了,换一种方式,通过士农工商的角度来看一下《茶馆》这部优秀的话剧作品。
宽泛的来讲《茶馆》里面做官的,主要有三类人,一类是庞太监,一类是八旗子弟,一类是特务。
士主要出现在第一幕中,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是,八旗子弟悠闲的在茶馆喝茶逗鸟,特务看人下菜,庞太监想买个媳妇儿。
尤其是庞太监买媳妇儿那段,刘麻子一位说媒拉纤,心狠意毒,搭线给庞太监找了一个农村的姑娘,要了庞太监200两银子。
庞太监咬牙买了下来,后来又买了一个儿子,最后大清完了,庞太监也跟着完了,之前被买的的姑娘和儿子被庞太监其他“亲人”赶了出来。
八旗子弟因为一时口快说了句“大清要完了”,被特务给听见了,被送进了衙门。
可以看到在大厦将倒之下这些为士只人想的总是自己,不管是买媳妇买儿子也好,喝茶逗鸟也好,以特务的身份捞取钱财也罢,都是为自己着想。
至于国家危亡,变法什么的,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如此这样,岂有不灭国的道理。
农民是那个时代活得最痛苦的一批人,家里重的粮食自己人都不够吃,还要被官府强行缴官粮。
所以就有了卖女儿的情况。
但身为农民往往是弱势群体,没有知识没有信息,被刘麻子一阵忽悠把女儿已10两的价格给卖了。
身为父亲的农民自然是不愿意卖的,但形势所迫,不卖女儿全家都要饿死,所以只能选择卖掉女儿。
在古代有这样一种收割农民土地的方法。
在丰收的年份地主高价收购粮食,使农民手中的粮食减少,可是等到灾年的时候由于农民之前把粮食卖给了地主富商,所以粮食就不够吃了。
这是地主或者富商就会出现,并给农民提出一个方案,“我”可以把粮食给你,但我不要你还我粮食或者银两,而是把你的土地抵押给我。
这样农民虽然获得了粮食度过了灾年,但自己却失去了自己唯一的资产——土地。
所以农民就会越来越穷苦,地主和富商就会越来越富有。
“工”在《茶馆》里面广义的讲有很多,但狭义的只有一两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家茶馆的房东,一位阔少爷秦仲义。

秦仲义是一位富家公子哥,本来可以依靠祖业悠哉的享受花花世界,但因为接受过进步思想的启迪,有了一种抵制洋货,救中国,富强中国,开大工厂的想法。
为此秦仲义开始变卖家产,最后把自己全部的家产都给变卖了,建立了一个大工厂,但乱世之下只是给他人做嫁衣罢了。
先被人敲诈勒索收保护费,然后又被扣上“日伪逆产”的帽子给没收了,最后又被一群无知的人把工厂拆了当废铜烂铁给变卖了。
可怜了秦仲义爱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就这么被狗吃了。
在动乱的年代做什么都不容易,不管是种地做生意还是开工厂,因为社会处在一个不稳定的转态下,就像在沙漠上建房子,就算建的在漂亮在大气,地基不稳一场大风说塌就塌了。
秦仲义自然是爱国的,为国家着想的,但因为时代的原因只能是,他爱国,可国家呢?
我认为比较正确的做法是把钱投资在人上,资助那些优秀的人,把他们送出国学习新思想,新文化,新技能再回来改变国家。
一个国家很难从外在形式上去改变,只能从意识形态上去改变。
在《茶馆》中有两个商人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一位是做中间商的刘麻子,二是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
刘麻子做中间商以10两银子买入再以200两银子卖出,一笔买卖赚了20倍的钱。有人说他黑心,有人说中间商就是这么恶心。
自然,刘麻子是黑心的,是令人不耻的,但中间商这个角色却说不可或缺的。
正如刘麻子自己所说,如果没有我这个中间商,那老头(农民)怎么可能会找到买家,10两银子,10两银子已经够意思了。
话糙理不糙,生活中买东西为什么去商店超市,而不是直接去找工厂,因为一是没有渠道,二是信息差,三是时间成本。
中间商存在的意义就是整合资源,然后牵桥搭线为卖买双方节省信任成本,沟通成本,时间成本。
毕竟如果要自己去找到话,信任,沟通,时间要花费大量钱力和物力,而且人或者东西也不一定可靠。
这就是中间商存在的价值。
当然刘麻子是黑心的,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刘麻子也维护了市场,如果卖女儿可以有200两银子,那么会不会引起更多人卖选择卖女儿?
说完刘麻子再来看看《茶馆》的男主角王利发。
王利发精明,有些自私,但心眼不坏,因为其父亲死的早,他二十来岁就接手了这家茶馆,也承蒙之前老主顾的照顾,生意上还算滋润。
但随着社会动荡的加剧,外面炮火连天,这家偏安一隅的小茶馆也不得不深受其害。
对此,王利发进行了三次改良,希望通过改良来使茶馆继续经营下去。
第一次改良是把茶馆后面改成旅馆,且只接受学生们入住,因为学生一来老实二来经济来源稳定。
第二次改良是请为说书先生来,希望借此增加人气,但来的人虽然多了,但就是不上座。
第三次改良是准备请一位漂亮姑娘做前台,拍海报,发宣传。
改良的结果怎么样呢?
用王利发的原话回答“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为什么王利发越改越凉呢?
倒不是王利发自己的原因,他所做的改良都是符合当时的情况和时代的,但为什么还是不行呢?
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兵荒马乱,炮火连天,吃了上顿没下顿,过了今个没明个,朝不保夕的哪还有人有闲情逸致去喝茶?
就像在熊市中,夕阳产业中,不管你如何改良自身,改变投资策略,都不可避免的“越改越凉”。
一个下降中的电梯不管你怎努力,依然无法改变下跌的命运。
当然,不管再怎么悲惨只要活着忍耐着总还有重见天日的机会,但王利发是熬不到了。
一位大帅要收掉这家茶楼改成私人会所,听到这个消息王利发一直苦苦支撑的信念崩塌了。
遣散了家人,在梁上挂上三尺白绫,永远的沉睡在老朋友(茶馆)的怀抱中。
《茶馆》是老实先生优秀的作品之一,还要其它的作品也很精彩比如《龙须沟》《骆驼祥子》,讲得都是时代下小人物的兴衰与悲哀,尤其是《骆驼祥子》更能让人感同身受。
老舍先生不愧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

以上就是我对《茶馆》这部话剧个人偏见的看法了,

祝您阅读愉快~END.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