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入门时,最容易掉的四大坑,都在这里了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2024-06-30 14:19:48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7e25a603cc75406d9a6067e29a9c51ed"]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1》

闺蜜Miss何,近来打算入坑岩茶。

面对花花绿绿的岩茶世界,让人挑花了眼。

一心想喝懂岩茶的闺蜜,小手一挥,打算从岩茶中名气最高的茶喝起。

然,这“马肉”,喝得闺蜜简直怀疑人生。

“我的天哪,那马头岩肉桂,喝起来又冲又涩,还带着酸味!太可怕,太难喝了!”

“对比你之前送我的十二金钗,感觉没法比!”

“什么时候有空带带我喝茶呗,给你做小蛋糕。”

听完闺蜜的痛述,真真觉得,对于刚入门的岩茶新手来说,实在有太多的坑,需要防了!

自小养尊处优的闺蜜Miss何,喝茶的习惯,向来是哪种茶名气高喝哪一种,口味不挑。

换到了岩茶这,同样是哪个山场名气大就喝哪个。

作为新茶友典型代表,闺蜜简直就是茶圈里的一只小白兔,太容易吃亏了!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f6b592a037bd414cb71bbea1f2238fcc"]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2820a424661c4bc4803dca0030a9f2c0"]

《2》

买对茶,是入门阶段绕不开的话题。

闺蜜的喝茶学习方法,从名气高的茶开始喝起,原则上没有错。

名声在外的好茶,背后有着实力所在,最能彰显一款茶的风味。

早两三年,Miss何正是直接喝村姑陈推荐的太姥山高山白茶,成功被圈粉。

太姥山出产的白茶,将白茶的鲜醇甘爽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闺蜜喝习惯高山白茶后,再到外面喝茶时,但凡遇上平地茶、外省茶等。只要喝一口,就能尝出不对劲。

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喝美誉度高,名气大的好茶,带人快速入门,完全是可行的。

武夷岩茶的入门,也不例外。

碧水丹山的武夷山,孕育出了别具岩骨花香韵味的武夷岩茶。

非岩不茶的武夷岩茶当中,正岩核心产区出产的茶,最是能将岩茶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试想,若想感受岩茶的岩韵,还有什么方法,比直接喝正岩茶,来得更快捷?

按名气喝茶,若在能买对茶的情况下完全可行。

细数武夷岩茶当中,称得上名号的茶,牛栏坑肉桂、慧苑老丛水仙水仙、马头岩肉桂、水帘洞老丛梅占……

哪一个,不是凭着真本事,行走茶界江湖?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2134c5cd592e4e30bc12e5231f940162"]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822c28bd91654d3c80e8a7a68ce9c0b6"]

牛栏坑肉桂,汤感细腻,桂皮香凸显,茶汤浑厚,醇厚的汤水包裹着无限精彩。喝过一口,就能切身理解,为什么这些年,“牛肉”能爬上岩茶大哥的头把交椅,不是没有道理。

慧苑老丛水仙,将“醇不过水仙”完美诠释,此外,还将分外凸显了老丛水仙的丛香。作为感受水仙汤感醇厚以及丛味的最佳教科书,自然当之无愧。

马头岩开山坪的山场出产的肉桂,桂皮香霸气,凌冽,啜一口茶汤,喉咙处能涌起辛辣感,让人过喉不忘。

……

这些知名岩茶,正是因为个性凸显,才备受茶友们的喜爱,美名远播。

对岩茶初学者而言,从这些顶端茶、知名茶喝起,可以快速提高段位,提升喝茶的水平。

然,采用这个法子入门,需要格外留意的是——买对好茶!

毕竟,当下的岩茶市场里,一个板砖砸下去,十有八九砸到的都是“正岩茶”。

良莠不齐,真假混同的岩茶市场中,若直接按名气选茶,吃亏上当的风险,实在太高!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5165af2daeed490db072c766eda75b3d"]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4f13c77c9af9465fa552c3d5d22f78e4"]

《3》

岩茶入门,事前没有做半点规划,会容易踩雷!

早前,麻花认识了位茶友老大哥。

在交流喝茶经验时,提到自己已经喝了快两年的岩茶,但还是喝不太懂。

甚至于,水仙和肉桂之间彼此还会喝混,这该如何是好?

“是不是焙过火的岩茶,喝起来滋味都大同小异。”

麻花听到这时,大吃一惊,这不应该啊。

通常而言,喝了两年岩茶的茶友,早就属于脱离小白的阶段。

怎么会连水仙和肉桂之间,还会弄混呢?

思来想去找不出答案后,继续向那位茶友打探情况。

“平时自己喝茶,就为了过过茶瘾,不像你们要认真感受香气滋味。”

“手边但凡有茶,有时间,就泡来喝,也没有太多讲究。”

“至于泡茶,更是怎么简单就怎么来的,按照你们提倡的快出水标准,那肯定是达不到的。”

经过一番了解后,麻花在心里勾勒出了五柳先生的画像,“好读书,不求甚解。”

对于部分茶友而言,正是活脱脱的“好喝茶,不求甚解,偶尔喝上几杯好喝的茶,图个开心就好。”

然,对于学茶或是喝茶入门而言,这样的方法完全行不通。

事先喝茶没有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系统的了解岩茶,难以将岩茶喝得通透。

系统学习岩茶,不外乎三大板块,山场,工艺,品种。

将这三大块知识条理理顺,再结合平时的喝茶经验,才能慢慢找准岩茶的感觉。

这样,才能顺利入门岩茶!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05c406bb5b77486c855feb8942c44326"]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4b4e77499b454923a17a9ac9889627ab"]

《4》

岩茶入门,不要盲从大师茶!

曾经,“大师”这个名词,在麻花心中是个神圣概念。

不说别的,光是美学欣赏上相差无几的两幅工笔画。

署上“小师”的名,卖不出高价。

而被“大师”盖戳认证后,价格就能蹭蹭的往上涨。

从市场价值上看,“大师”的背后,那可都是真金白银的人民币呀!

话说回武夷岩茶,制茶工艺繁复的岩茶,对于工艺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市场上,“大师茶”同样分外诱人。

于是乎,当麻花处于小白阶段时,最为心驰神往的就是喝大师茶。

在当时的前辈带领下,蹭过了不少“大师茶”。

哪怕刮风下雨,甚至下刀子,麻花对于“大师茶”的热情,依旧雷打不动。

但,等真正喝过几次后,麻花对于“大师茶”,幻想彻底的破裂。

大师茶,并没有那么好喝!

相见不如怀念,用来形容对“大师茶”的心情,甚是妥当。

大师亲手做出来的茶,未必是新手们能喝得惯的口味。

若将时间倒退好几年,让初入门的麻花,直接试一款足火的铁罗汉,肯定会觉得,这茶又苦又难喝。

世移则事异。

喝懂“大师茶”,可离不开一定的段位。

对于新手而言,且不说“大师茶”的真假难辨,光是从喝茶接受程度上看,大师茶未必是好的入门茶!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27632a08a6e24f0a896f7faa5f6c2f12"]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28e0f5c270534bcbbb5e0e598c4ece06"]

《5》

岩茶品种这么多,多喝几款,就能快速入门?

这样的想法,有道理,但不全面。

岩茶的最大魅力之一,在于不断的变化。

走马观花似的喝茶,难以全面掌握岩茶的精妙。

若说起来,武夷岩茶的品种,有上千种。

若在这众多品种里随机取样试喝,不知得等到何时,才能摸准岩茶入门的门槛?

一口吃不成胖子。

一时也喝不完所有的岩茶。

学岩茶,喝茶贵在精而不在多。

处于入门阶段时,多认真喝几款具有典型特点代表的茶,水仙、肉桂、大红袍等,从基础入手,更能帮助入门。

若不然,一通盲喝,费了不少功夫,成功打卡好几款小品种,到头来却对提升岩茶的段位,没有任何帮助。

江湖里,学习武功,基本功得扎牢。

马步扎稳,后续才能走得更远。

岩茶入门,基础功夫同样不能少。

喝懂水仙、肉桂、大红袍,充分了解它们各自的特色后,自然离顺利入门不远了!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65c9fa9998e84700a5ce0e836838c101"]

" image_type="1" mime_type="image/jpeg" web_uri="pgc-image/78a7efcb8f064bd7b98376d74e2820b7"]

《6》

作为新人,在喝茶过程中,最怕踩坑。

一旦踩坑,不仅会钱包受损,还会带来身心伤害。

比如,买到一款极度苦涩,能让人喝到嘴巴发木的劣茶时,能将新茶友彻底劝退。

印象分丢失后,会让新手留下这样的感慨:

“这就是武夷岩茶,也太难喝了吧!”

片面的想法根深蒂固后,误解由此产生。

再往后,心中难以再次燃起征服岩茶的小火苗,从此与岩茶绝隔于江湖。

实为遗憾!

入门岩茶,学会“躲坑”,排除阻力,是前提!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