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把人当韭菜狠狠收割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25 21:01:41


最近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一则关于规范茶叶市场价格行为的通告,其中提到经营者定价不得违反公平、合法、诚实信用、质价相符的原则,也不得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等,即“九不得”。


之所以颁布这些禁令,通告中也提到了,是因为要严禁以“金融茶”、“理财茶”等名义违法炒作销售茶叶等。


怎么连茶叶都和“金融”、“理财”扯上关系了?


或许非茶圈的人士不大了解,但行内不少专门的茶叶从事者却是一波又一波掉进“金融茶”、“理财茶”的坑里。


所谓“金融茶”,可以理解为将茶视为一种具有升值空间与投资属性的理财产品,通过“炒茶”的操作获得差价收益。


但市场上不少的“金融茶”却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稀缺、具备高收藏价值的假象,即使是专门的茶叶从事者也被“坑”得厉害,近几年中尤以2023年广州芳村“金融茶”崩盘最为“出名”。


2023年9月开始,一家名为广州市昌世茶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世茶”)的企业通过多名销售人员将旗下的5款产品陆续推向市场。


与以往的炒作手法相似,该公司通过一些销售人员或者“茶托”出售茶叶,表示后续会以更高的市场价格将其回收,而在交易过程中,随着茶叶价格的上升,自行出手也可以赚取差价,如该公司推出的一款茶叶产品“昌世天下”一度从31000元一提涨到了72800元一提,其中的获利空间就很大。


自然,在圈子里混久了,大家都是“人精”,不可能轻易就入局。


但或许由于“炒茶”在广东芳村有着20年左右的历史,加上这次昌世茶还有大公司与明星站台代言,不少人还是相信了其品牌价值。尤其在其前4款产品推出后,所谓的“茶托”也确实以更高的价格进行了回收,一些谨慎的人最后还是选择“上了车”。


然而,在其第五款价格高达52000元/提的“昌世雄峰”茶叶产品发布并得到不少人认购后,发布后的2-3天内以往的“茶托”一直没现身回购,越来越多人以低价出货后,一些入局者才开始清醒,但即使闹到昌世茶公司门前也得不到有效解决。


据报道,当时初步统计涉及纠纷的茶户达500人以上,涉事金额超过5亿元,而通过各种渠道报案维权的人超过270个,涉案金额预计超过2亿元,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回购承诺以及其他证明做局诈骗散户的证据,许多认购的茶商只能咽下大亏。几万购买的茶叶只能以几千的价格出售,破产的、住院修养的也不少。


事实上,在20多年的“炒茶”历史中,“金融茶”崩盘的事件并不少见。但以往的崩盘事件中,据悉厂家的操盘时间一般会达1-2年以上,给茶商抽身止损的机会,涉案金额也在亿元以下,但此次昌世茶“一刀切”崩盘、不留缓冲的做法实属“赶尽杀绝”,也难怪“惹众怒”了。



犹记得2007年之际,广东芳村也发生过普洱茶市大崩盘的情况,几乎是一样的套路,价格从超2万元/件的高台快速跳水跌至8000元/件,结果也是许多一时抛不了茶叶的茶商瞬间倾家荡产。但到2013年左右,普洱茶价格又重新飙升了一把,名山古茶树茶价飙升至当时前所未有的巅峰值。


能说这些炒“金融茶”的人“记吃不记打”吗?背后或许也和炒股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赌博的心理下都认为自己可以抽身,不会是最后的“接盘侠”。


而没有实际的茶叶就能完成交易,只需要下货单付定金,有人买货再把这单交易转让出去以赚差价,茶叶就从农产品变成了“期货”、“股票”。在缺乏实际收藏价值时,这样的茶叶交易就是巨大的泡沫,而泡沫一旦破裂,最后受苦受难的也还是散户“韭菜”们。


显然,对于茶圈外的人来说,或许因为不了解茶叶也不会入局“金融茶”,但对圈内人而言,一方面确实看好茶叶有升值空间,另一方面也出于赌博的心理,所以最后出现了坑行内人却坑不了门外汉的反常现象。


不过,圈内还是有清醒者的,比如一些理性的大藏家就不参与短期的炒作行为。而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每年源源不断生长出来的茶叶根本就不适合投机炒作,更何况在央视的报道中,即使是所谓的“古树茶”也是一点点古树加上其他小树拼接而成,并不具备很大的收藏价值。


如今,炒茶群体还有了专门可以观察茶饼升跌情况的网站、小程序或app,可以看到大盘指数、K线,“炒茶”似乎越来越专业化了。


但从上述提到的以往崩盘事件来看,为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这次的出手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也正如去年6月30日云南西双版纳“整治普洱茶‘金融茶’乱象”专题座谈会上与会人士所提到的,“金融茶”乱象已然改变了茶叶本身属性,不仅会损害消费者利益,也伤害了茶产业及链上所有从业者。


茶喝不炒,还是得积极引导回归至普通消费才好。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