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的时候为什么不建议一开始就坐在闷杯里?4点,真相终于揭晓

来源: 优优
发布时间:2024-02-12 01:58:20

大家好,关于泡茶的时候为什么不建议一开始就坐在闷杯里?4点,真相终于揭晓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泡茶的时候为什么不建议一开始就坐在闷杯里?4点,真相终于揭晓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说到用碗泡茶,很多新手的第一反应就是烫。

是的,盖碗不像茶壶一样靠手柄保温。

我跟老茶客熟得不行,用碗就能轻松把茶汤倒掉。

如果你不小心,不要烧伤你的手。

以上内容是很多新茶爱好者的真实心声。

#用碗泡茶很烫怎么办?#

这个话题在圈内早已是老生常谈,解决方法无非三步走。

买一个大小适中,形状合适,边缘略宽的盖碗。

拿起碗盖时,手势要正确。建议用三个手指端着碗,不要用手指碰碗。

最后,正如老话所说,熟能生巧。

只要努力练习,用碗泡茶只是小事,不算太难。

不过周末刚接到一个陕西茶友的咨询。

“用你教我的方法,我怎么还觉得这么热?”

经过一番深入交流,我发现这位茶友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

而这个细节是泡茶的冷知识,很多爱茶的人在泡茶的时候都没有注意到。

也就是说,坐在一个闷泡的杯子里也会导致一杯热茶。

那个陕西茶友的制茶方法很简单粗暴。

一句话,直接无聊。

把开水倒进有盖的碗里后,不担心把茶汤倒掉,反而觉得闷一点更好吃。

但是尝试了很多次,整个盖碗泡完之后变得特别烫。

即使你把它举到碗边,也不能防止它被烫伤。

这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泡茶的时候,泡的时间太长了。

原来在快速泡茶的前提下,注入开水后立即盖上盖子。

按照三指握碗的手法,习惯手的拇指和中指握在碗沿上。

注意碗边是碗口甩出去的地方,看起来像个屋檐。

装满茶和开水的有盖碗像烫手山芋一样烫。

伸手拿碗的时候,手指不小心碰到碗,分分钟就烫到手了。

这时候向外抛的碗沿无疑提供了防烫隔热的安全岛。

只要拿在碗边上,盖碗泡茶就不会烫手。

但需要注意的是,前提是尽快把茶汤倒掉。

如果你犹豫要不要倒掉茶汤,你会很慢。

或者,故意闷一会儿再把茶汤倒出来。

浸泡过程中,热量迅速扩散,开水烫得碗内外到处都是。

甚至提供隔热和防烫支撑的碗的边缘也受到影响,被沸腾的水蒸气烫得极热。

最后即使按照标准的三指捧碗法泡茶,也难免会有烫的感觉。

用开水泡茶时,坐在有闷泡的杯子里会导致碗沿发烫,这就是闷泡的隐性危害。

及早认识到这一点,尽早调整,可以让一碗泡茶的道路少一些荆棘和坎坷。

盖碗泡茶,闷泡的坏处远不止于此。

如果第一次泡茶不加区分,毫不犹豫的选择生硬的喝下去。

用碗泡茶,闷泡容易使茶味变浓。

因为碗里盖的是不同的茶叶,所以适合的茶叶比例是相对固定的。

以市面上常见的110ml标准碗为例。

泡白茶,放5克茶叶。

泡红茶(正山萧中、金骏眉、谭洋工夫、九曲红梅等。)并放5克茶叶。

做岩茶,扔8克茶叶。

茶叶比例完美的前提下,浸泡时间也是有讲究的。

原则是,不能一开始就闷。

除非泡了六七次左右,否则已经消耗了大量的茶味物质。

在尾水最后几冲泡的时候,为了避免茶味变淡,需要使用坐杯和闷泡。

否则,在茶的味道还没有变淡之前,就赶紧把水放出来。

倒好开水后,不要犹豫,马上把茶汤倒掉。

一个内在品质丰富的好茶,在香清即使只泡几秒钟,也能做出美味、新鲜、醇厚、适中的茶味。

一开始的一个闷泡,肯定会吸引很多他们窝的茶味物质。

泡出来的茶汤味道早就没意思了,又苦又浓,完全变了味。

大量茶味浓缩起来的重口味茶汤,堪称是浓茶的典型,多饮无益。

闷泡还会影响茶汤的耐泡表现。

茶圈内有个热议话题,喝茶时,哪一道茶汤滋味最好喝?

这是开放式题目,没有固定答案。

有人爱喝头道茶汤,干茶与沸水相遇刹那,金风玉露一相逢,能浸出不少茶味,使得第一冲茶水的味道清甜又爽口,这等好茶没必要洗茶浪费。

也有人属于大众化口味,喝茶审美偏向“掐头去尾”,觉得好茶的三冲、四冲才是精华所在。

盖碗泡茶喝,茶味释放过程是有规律的。很像缓缓上升的抛物线,三冲左右达到顶峰后再缓缓落下,中间几泡的茶味堪称一泡好茶的顶峰,又香又稠又滑又绵柔。

还有人偏好泡淡的尾水,好茶即便被泡淡,余香犹在,清清爽爽,喉间还带有明显的回甘与留香。

不过,讨论了这么多,不知茶友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将一泡茶闷着喝,上述提到的每一冲的茶味变化层次,可要全部泡汤了。

盖碗泡茶时, 一上来就选择闷着喝,会导致干茶内部大量茶味物质浸出。

将茶味泡浓了还不算,还会导致茶味物质被提前透支。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泡不了几次,茶味就快速变淡。

喝过两、三冲重口味的浓苦茶汤后,再也难以闷出味道。

这种极端闷泡法,对好茶的细腻茶味展现着实是一大浪费!

逆向思维看,闷泡还存在这样的罪名——窝藏劣质茶。

有实力有底气的好茶,自身家底很丰沛,茶味物质积累充足,不怕快出水。

一手持壶(烧水壶)注水,一手合盖倒出茶汤。

即冲即出下,短短几秒已经足够浸出浓淡适中的饱满茶味,用不着非要闷泡才能有滋有味。

反之,那些主张非闷不可的茶叶,或多或少带有心虚。

上个月,有茶友给我们寄来了龙珠老白茶。

说是这茶买回去后,发现味道特别淡,也就闷着还能有些茶味。

龙珠茶,即造型压得像玻璃弹珠那样的紧压白茶。

收到茶样实物后,拆开包装,发现整个龙珠表面的叶片有些发黑。

看到这一幕,已经察觉不妙。

泡开后,叶底更是粗糙不堪,不鲜活,没弹性,原料很次。

试着冲泡了两下,情况诚如茶友所言。

快出水泡茶,茶水寡淡,清浅如水,基本没茶味。

闷泡了起码一分钟,茶汤颜色才逐渐加深,喝起来有点浓苦的感觉。

也难怪,商家在卖茶时会特意嘱咐,这样的龙珠老白茶需要闷着才好喝。

感情是品质太逊,茶味物质寡淡,不闷泡没味道啊!

不知道茶友们对这点怎么看?或许有人会觉得,既然如此那就顺水推舟呗,喝茶时多闷一会。

不不不,千万别这么想。

如此内质寡淡,品质不佳,质量问题堪忧的老白茶,不喝为好。

当一泡陌生茶拿到手,试茶时更需要采用快出水的泡法。

要不然,一旦“逢茶必闷”,反而会给劣质茶提供滥竽充数的机会。

论本质,这也算闷泡的硬性危害。

无形当中,就包庇窝藏了一泡劣质问题茶!

泡茶时,不是每一冲都要快出水。

茶味泡淡之后,也需要适当调整策略。

发现茶味有泡淡迹象后,下一冲泡茶时,闷上5、6秒。

再一冲,闷十多秒再出汤。

再下一冲,闷泡近二十秒出汤。

出汤时间按照“先快后慢”的节奏,直至闷上一分钟左右,再也泡不出饱满茶味。

一泡好茶的一生,才算画上完美句号。

话说回来,除了茶味被泡淡这种特殊情况外,大多数时候,闷浓泡苦的茶汤并不好喝。

盖碗泡茶喝,闷泡会增加烫手风险;

第一冲就闷泡,会将好茶泡浓;

闷泡之后,会极大缩减耐泡次数;

无原则的闷泡,存在包庇劣质茶的风险……

闷泡的坏处多多,不论是摆在明面的闷浓泡苦,还是隐藏在细节处的烫手。

及早认清闷泡背后的内幕,泡茶时才能少走冤枉路!

不是什么茶都要闷泡,市面上这3种白茶,才需要坐杯闷泡,留心

泡茶时,老茶客们常提的闷泡、坐杯、留根、沥尽,你都了解吗?

白茶的耐泡和久泡、闷泡不同,别再搞错了,喝多了闷泡茶容易伤身

白茶应该怎么泡?是闷泡,是快出水,还是“前快后慢”?

冲泡白茶,不能闷泡,那需要醒茶、润茶和洗茶吗?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泡茶的时候为什么不建议一开始就坐在闷杯里?4点,真相终于揭晓和泡茶的时候为什么不建议一开始就坐在闷杯里?4点,真相终于揭晓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