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里的文化》
同学开头原文
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文化,喝茶也是很有文化的,那些茶叶在水中飘荡,就像一首诗,那就是茶中的文化。
刘老师开头批注
这个开头有些啰嗦,看得出同学是为了点题而这么写的,可是即便是点题,也不要那么明显和重复,凡事过了,便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刘老师开头例文
茶叶蜷缩着,由山泉煮沸,继而焕发新颜,于香气弥漫中,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味道------那便是传承千年茶的文化。
同学第二段原文
我也很喜欢喝茶,是因为我爸爸也很喜欢,我爸爸说他很喜欢喝茶,是因为他爸爸也喜欢,我没见过我爷爷,所以也不知道我爷爷喜欢喝茶是不是因为他爸爸喜欢喝。总而言之,喝茶这件事,其实是有传承的。
刘老师第二段批注
这一段纯粹就是凑字数,如果字数要是不够,是不是还要把太爷爷给搬出来呀?其次,其中哪一句"所以也不知道我爷爷喜欢喝茶是不是因为他爸爸喜欢喝。"太长了,要学会短句,因为长句子会让人觉得啰嗦。
刘老师第二段例文
我爱喝茶,是家里传下的习惯。
同学第三段原文
很多人觉得喝茶不就是把茶叶放在水里泡开,然后就喝掉吗?其实不是的,那种咕嘟咕嘟喝茶叫作饮,只是为了解渴。可是真正的喝茶并不是为了解渴,这就是很多人误会的地方,觉得喝茶的人真是假讲究,什么还要洗茶呀,各种杯具呀,他们说要是按照这种喝茶的方式,人都渴死了。我听到这样的话,总会笑,因为他们不懂嘛,我也不说什么,毕竟,不是一个高度的人,他们太挫了。
刘老师第三段批注
刘老师给你一个建议,在作文中,尽量不要抨击别人,尤其是有争议的事情,不懂茶道的人并非你口中的"挫",所谓术业有专攻,也许别人的爱好你也不会,所以,尽量不要提及别人,而将重点放在自己身上。
刘老师第三段例文
初衷不同,喝茶也就不同:为了解渴,称为"饮";为了文化,称为"品",饮茶自不必说,只要有杯子便可,不讲究茶叶的嫩老,不品鉴水的优劣。而若是"品茗"则必要有所讲究了:什么样的茶用什么样的杯具;用多少温度的水......皆有说法。
这不是穷讲究,而是源于尊重,你以高规格的礼仪对待茶,那么茶也必会以更浓的香回馈我们。喜爱垂钓者,鱼饵愈发讲究;喜爱书法者,毛笔越用越贵......世间千般爱好,盖源于尊重。
同学第四段原文
首先是洗茶,其实不是所有人都洗茶的,我爸爸说,洗茶是为了洗去茶叶俗世的灰尘,这样更能散发出纯粹的香味;而有的人不洗茶,他们觉得没有灰尘,就没有后面的香,这就跟人一样,我们不能只看成功的人的辉煌,也要知道他成功之前的艰难的路。
刘老师第四段批注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同学确实对茶道有过接触,而且你爸爸的言论很正确。你这一段从语言上说,使用了对比的方式,但是你的对比还不够明显,更好的方式是使用相同的句式,前后的对比再加上使用对偶句,更能体现出差别来。
刘老师第四段例文
水煮沸之后,先是洗茶。父亲说,洗茶是洗去铅华,留存纯粹;而不洗茶亦可,保留凡尘,更似人生。人对事物看法不同,所做亦不同,茶洗与不洗,都是茶道:洗的人,沉醉于成功,将度过的坎坷洒脱放下;不洗的人,不止看成功,亦要看之前艰难的旅途。
同学第五段原文
洗茶之后,就是泡茶了,泡茶是很有讲究的,其中茶具就算一个,比如龙井茶,就需要用玻璃杯泡,而普洱茶,就需要用紫砂壶泡,还有水温,每种茶也不一样,龙井和毛尖这样的茶不能用沸水,因为沸水就把他们泡死了,需要用八十五度左右的水就可以。但是普洱就需要沸腾的水,越热越能把普洱的香味泡出来。
刘老师第五段批注
口语化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不足之处,尤其是这篇文章是讲文化的,还是讲茶道这样高雅的文化的,那么语言方面是不是也要搭配上一些文雅的词句?若不然那就想大蒜配咖啡了,有些不搭。
刘老师第五段例文
洗茶之后,便是泡茶了,这泡茶也极为讲究:其一便是茶具,品种不同,茶具也就各不相同,清茶淡雅,以玻璃杯冲泡,能望见茶舞之美;黑茶浓香,以紫砂壶冲泡,方能嗅见厚重之韵。其二便是水,开水虽好,却并不一定是试用所有茶叶,龙井娇嫩,过于炽热只会损害其身;普洱深沉,过于温润则不能诱其香味。
千茶千水千茶具,千人千面千交往。茶如此,人如此,"见人说人言,见鬼说鬼语"并非阿谀奉承,而是练达,懂得圆润交集,君子如钱,外圆内方,即是如此了。
同学第六段原文
等到泡好之后,喝一口,那味道真的是好极了,以前我特别喜欢喝可乐什么的,可是现在就不喝了,因为那些东西虽然是甜的,可是对身体不好。茶喝到嘴里刚开始都是苦的,但是,过了一会儿,它就会变得甘甜。任何事情都需要等待的,先苦后甜,没有哪些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
刘老师第六段批注
我们尽量还是文雅一些,这是前面所提到的,其次,这一段使用了对比,但是你发现没有,你的对比并没有多么突出甜,这种对比不突出,也就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了。
刘老师第六段例文
泡茶需要等待,经过时间的沉淀,香味愈发浓郁,三才杯内,是千年积淀的文化,紫砂壶中,是百代传承的精神。轻抿一口,不要着急咽下,让茶在口中绽放,氤氲整个口腔。初时,微苦,让人不自觉便想起沉闷的过往,途中的荆棘曾扎痛我们的双脚;头顶的酷日亦晒伤我们的脸庞,但紧接着,苦尽,甘甜缓缓而来,那是深夜之后的第一缕光;亦是雨过天晴的一线长虹。品茶即是品人生。
同学结尾原文
这就是茶里的文化,我现在特别喜欢喝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刘老师结尾批注
结尾没有起到该起的作用,仅仅是一个点题而已,这样的结尾注定不会给分数增色的。
刘老师结尾例文
香烟袅袅,在时光中弥漫,神农为民,天帝降茶,清茶一盏,盏内是无数文人墨客的浪漫;绿叶几片,片上是多少仁人志士的幽怜。茶里是香,是纯,更是传承在华夏儿女心田的文化。
九牧继续居家居装饰建材行业第一今年6月18日,九木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再次...
3月20日上午,记者在安溪镇潭红村的一片茶田里看到,不足膝盖高的茶树树尖上长...
2023四叶咖全域营销拆解方案.pdf2023CCFA连锁便利店创新案例集.pdf2023正餐...
《茶里的文化》同学开头原文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文化,喝茶也是很有文化的,那些...
用户评论
终于有人总结了!我本来还在愁要从哪里下手,看了这位老师写的范文,思路都清晰多了。感觉这个“里”的概念很抽象,但是把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理解结合起来竟然能写得这么贴近人心,我要好好学习一下。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范文真的很好!不仅解释了“里的文化”的含义,还点明写作方向和技巧,我觉得比很多其他的博文都要实用。尤其喜欢作者对传统文化中“里”的诠释,让我有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文章真是太棒了,终于不用看那些模糊不清的作文题目的解释了!范文写的很生动形象,还附带了一些写作建议,感觉自己学习进步了很多。老师分享真的很给力!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里的文化》其实很难理解啊,我一直以为是写自己的故乡,看了这篇例子我才明白“里”不仅仅是指家乡,更是一种内在的文化概念。不过范文写的有点空泛,没有多少具体的论点和事例支撑。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这份作文例文感觉不太能给我太大帮助,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而不是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 我觉得这方面还有空间可以改进。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里的文化”真的很有意思啊,以前从未想过要这样去理解传统文化。看了范文后更加想深入学习一下,看看它涵盖了什么范围,有哪些具体的案例和故事。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这篇范文写的还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是需要注意点文章的逻辑和语言表达,比如有些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缺乏直白易懂的特点。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感觉老师写得太理想化了,实际生活中,很多人都难以完全体会到“里的文化”的深层含义。 毕竟,“里”是一个概念性很强的词语,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理解才能真正掌握。<br>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里的文化》就是个幌子吧?考试作文题总是喜欢弄一些新颖的概念来恶心人,看了这范文也没有什么明确的写作思路 ,还是觉得有点无措。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范文写的不错,给我提了不少关于“里的文化”思考的方向。 我觉得这次中考作文应该好好抓住文章核心,把“里”这个概念解释清楚,然后再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述。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这篇文章有些认同, “里的文化”确实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理解。 我们不能只关注表面现象,更要深入挖掘内心的文化精髓。 希望能再看到一些更具体、更丰富的例子。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老师的范文写的很好,但我觉得作文还是要自己努力去表达,不能完全依赖别人写成的答案。 要多观察生活,多体验生活,才能真正理解“里的文化”这个概念.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篇范文还是不够深入啊,我对“里的文化”这个词语定义不太满意, 希望能看到一些更宽广、更深层的解读和分析。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老师写的范文很实用,可以作为参考来写作文。但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要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感受,所以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里的文化》文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希望越来越多人去关注这个话题,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更加期待写作文了! 因为“里的文化”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写作来更好地理解它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