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推:洞悉中国文化中的“神”“祖宗崇拜”“信仰”谈谈文化中国的认识

来源: 小编
发布时间:2024-07-12 06:15:28

农历除夕

家人团聚是最好的事

除夕

Wenwan 提出三个问题

问题 1(关于上帝):我的国家不是无神论国家吗?在我的国家,真正不相信上帝的人很少。大多数人信奉儒教、道教、佛教和祖先崇拜的混合教派。在我的国家,大多数人不相信只有一个上帝,也不相信主是唯一的。

问题二(祖先崇拜):祖先/血统崇拜是全世界共同的信仰基础吗?

问题三(信仰):人如果没有信仰,很难长期认真地做事。“钱”是一种眼前的利益。信仰解决的是长远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付出,为什么坚持,为什么照顾别人。

老师的话

问题一:关于上帝

我们国家是无神论国家吗?其实要看你怎么理解神,神是什么。大众对神的理解,很可能是一个神秘的、有超能力的外力。这就和什么是信仰有关了。

从对神的这种定义来看,中国人对于可见世界之外是否存在看不见的神秘力量,主要的态度是接受,而不是讨论。以主流儒家为例,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不事人,焉知鬼?”人们对鬼神保持着距离,既不否认其存在,也不去探究或好奇。

那道教和佛教呢?如果说儒家是入世入人的话,道教和佛教则有更多的出世追求,但庄子也说,六方之外,圣人有而不议;六方之内,圣人议而不辩。道教认为世间有鬼神,有不同形态的生命,但对于宇宙,并不相信有某个神创造、操纵、主宰世界,与西方的“上帝”不同。

说起佛教,佛教也认为有六道众生,但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唐宋以后,影响最大的宗派是禅宗,禅宗是不喜讲鬼神的一个宗派,强调心即是佛,当下便可解脱。

然后我们再看中国民间,其实中国人普遍认为世界很大,不止我们能看到的生命这么简单,所以对宇宙有一种敬畏之心。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要拜神。我们平时拜神烧香,当然也有向神佛求恩的成分,但在中国文化原本的语境中,祭祀和祭拜本身就是尊重逝者、缅怀祖先的过程,其立足点是感恩报恩,目的是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通过敬天、遵从祖先,活得更清明、更和谐。

几千年来,宗教在中国并不盛行。中国人并不否认其他各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但中国儒释道三家普遍信奉的“道”并非外在的存在,更不是主宰生命的神灵,而更多的是世界的普遍规律,既体现在外事物中,也体现在自身中,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而且通向“道”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每个人的修炼,提高道德,培养知识,而不是向神佛祈祷。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圣人、贤人,每个人都可以与道合一。

换言之,我们用“文化与教育”而不是“宗教”来解决人们的终极关怀与疑问,安顿人生。例如四书五经是中国人认识人生之道、指引人生方向的“圣经”,但其中却丝毫不涉及信仰,也不与任何宗教相冲突。因此,中国人即便不信仰宗教,也可以是一个超脱、自由、智慧与道德圆满的人,因为道不是神赐予我们的,而是我们每个人都通过“修德”来努力“成道”。

其实,中国文化中“神”是什么?民间有句俗语,自私即鬼,诚信即神。所以你看中国所供奉的神,很多都是人修炼出来的,比如关公。神就是修炼出来的圆满德行。如果用不那么迷信的说法,可以参考张载在《正蒙》中的话:万物生,气日达而养;万物盈满,气日散。气达者,谓之神,因气舒展;气逆者,谓之鬼,因气归还。这里讲神鬼,并不是玄妙现象,只是气的聚散而已。神,即“舒展”,是阳气的延伸。鬼,即“归还”,是阳气的归还。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不管是人、动物、植物,当生机盎然,阳气旺盛的时候,就有“神”。当阳气耗竭的时候,比如冬天,比如老人,精神就很虚弱。当这股气完全消失,又归于虚空的时候,就是“归来”——“鬼”。

谈谈中国文化_漫谈中国文化_谈谈文化中国的认识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功能的角度去理解“神”。神,右边有个“神”字。“神”字从上到下连在一起,可以理解为连接天地人三才。神,其实可以不借助物质而达到。什么意思呢?我们普通人受肉身的限制,比如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几百米以外的地方,耳朵接收到的声波范围也是有限的,我们的心往往不能感受到对面人的感受。但神却可以超越物质的外壳,洞悉一切,无所不知。所以如果有一个人,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象,我们就称他为千里眼、超听的超能力者。其实神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超越物质外壳,去感受、去沟通的能力。

这种能力听起来很神奇,但是当一个人通过修炼不断提高的时候,他可以慢慢地培养出一些超常的感觉能力。所以,这是关于上帝的。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祖先崇拜

这种崇拜可能是西方人或者日本人的说法。怎么理解这种崇拜?中国人敬天拜祖,因为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祭祀是一种不忘本、铭记生命源头的方式。中国文化重视传承,因为文明只有靠传承才能发展。古代的圣贤、智者,不​​仅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更是我们“道”的发现者。2500年前,老子、孔子这些圣贤,早就领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道”。他们在经典中讲得清清楚楚,就像一张地图,清楚地告诉我们该怎么走。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和效仿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值得我们崇拜的。 只是这种崇拜不是盲目的,不是建立在盲从和迷茫之上,而是基于清醒的理性——他们是历经道劫的圣人,他们绘制了地图,我们没必要再去探索,只需要在他们给出的地图上,踏踏实实的走下去就行了。

第三个问题是信仰。

信仰很重要,但是宗教信仰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永远是建立在猜测和赌局之上——那个神、佛、真主……到底存在不存在。

很多理性的人,无法说服自己相信神,因为他们真的看不到神。强迫自己相信,并不是真正的信仰。如果真的相信,有时也只能是自欺欺人,或者只根据支持的证据选择相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感受。但是,在中国文化下,我们不需要相信这样的神,也不需要去验证它是否存在。我们仍然可以有信仰。因为中国文化是建立在文化和教育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的。

《大学》有三纲八纲,三纲是:明德、爱民、止于至善,八纲是格物、求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极其光明完美的德行,只要我们发现、领悟和发扬这种德行,我们就能不断提升,直到达到圣人一样的境界。这跟什么宗教信仰都没有关系。八纲第一条就是“格物”。为什么是格物,而不是诚心、正心、修身呢?因为格物是为了让我们领悟天人合一的道理,从生活中处处发现事物背后的“道”,从物理中体会人生的道理,这些都跟“道”有关。 所以中国人从小就很善于“比兴”,能从山水、天气,以及外在的花草树木中,体会人生的道理。这样,格物致知的功夫足够了,自然就会“显明德性”,而这个过程不需要任何“迷信”的参与,非常理性,非常明了。

其实,在科学与人类智慧发达的今天,中国文化与教育或许是一条比宗教更适合现代人学习的路径。宗教在一定意义上也揭示了宇宙与生命的“道”,但需要以“信仰”为基础,而这一点从一开始就阻挡了很多人。

但文化教育——感悟人生、学习道理、阅读经典——都是很容易接受、自然而然的事情,只要我们按照古圣先贤的指引,我们的生活就一定能够一天天进步,一点一点摆脱庸俗的趣味,成为更好的人。

您提到“信仰解决长远意义,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付出,为什么坚持,为什么照顾别人”。这些为什么,中国人不是通过信仰来解决的,而是通过研究事物,通过领悟人生道理,通过经典来解决的。比如,人为什么活着?当你在春天体会到万物生机,当你在初春爬山,当你在阳光洒落时感受到生命的喜悦,你就会知道,活着本身就是美好的。为什么要付出,不要自私?你观察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你就会看到公私分明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甚至你看看身边的事物,甚至天地对人的扶持与哺育,你就会知道,这是自然的道理。这就是中国人学习和领悟道理的方式。

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祝“横门经典读书会”全体老师、朋友们虎年大吉、阖家欢乐、平安喜乐!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