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很“黄”,但很温柔霍山黄大茶汤色深黄

来源: 小编
发布时间:2024-06-01 07:10:14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黄茶销售额为13.9亿元,同比下降18.2%,仅占整个市场份额的0.4%,无论是知名度、销量还是市场份额,黄茶都排在最后一位。

作为六大茶类之一,黄茶为何如此“不受待见”呢?我们先从黄茶的起源说起。

源于绿茶

黄茶自古就有,但和我们现在说的黄茶不一样,黄茶是采用自然变黄的黄芽茶树品种的芽叶制成的,比如四川的蒙顶黄芽,就因芽叶自然呈黄色而得名。

我们现在说的黄茶,是在绿茶制作工艺中加入“发黄”工序,逐渐演变而来的茶。整套黄茶制作工艺形成于公元1570年左右,而黄茶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约400年。

黄茶的诞生源于偶然

绿茶炒青工艺掌握不好,就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炒青温度偏低,蒸青时间过长,或揉捻后茶叶未及时降温、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青。一系列的巧合之下,就会造成叶片发黄,茶汤也会发黄。

明代徐慈舒在《茶记》中记载:“惟山中之人,不善制茶,以柴火置锅中炙之,未出锅,已焦枯,何以用?又制大竹篓,趁热储藏。虽有青枝紫芽,但不久枯萎变黄,只宜食,不宜尝。”

可以说,现代黄茶的产生,是历代人们智慧的结晶,经过不断的试验,反复的摸索,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名优黄茶。

总结来说,黄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概念,一是茶树的芽叶自然变黄,称为黄茶;二是黄茶是由炒青绿茶演变而来,炒青绿茶在炒青过程中变黄。如果说最初的黄茶是偶然产生的,那么现在的黄茶则是刻意创造的。

黄茶的种类

根据原料芽叶的嫩度和大小,黄茶可分为黄芽茶、小黄茶、大黄茶三大类。 代表性的黄芽茶有:产自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岛的“君山银针”、产自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产自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等; 小黄茶有: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浙江温州平阳的“平阳黄汤”等; 大黄茶主要有:产于安徽霍山的“霍山黄大茶”、产于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等地的“广东大叶黄茶”。

黄芽茶

从“贡茶”到无人关注

霍山黄大茶汤色深黄_霍山黄大茶_霍山黄茶功效与作用

自唐玄宗至清末,蒙顶御茶园出产的明前茶一直是清明节朝廷祭天祭祖的专用茶,1169年来无一茶能超越。

黄茶的发展在清代也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黄茶制作技术日趋成熟,传播广泛,但与绿茶区分不明显,黄茶品种相继出现,如温州黄茶、广东大叶黄茶、莫干黄芽、君山银针、远安绿园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茶已今非昔比,时至今日,黄茶的市场份额已不足1%。

分不清“黄色”和“绿色”吗?

首要的问题是大多数消费者对黄茶的认识不足,很多人把黄茶误认为绿茶。

安徽做黄茶的人说,他们给顾客推荐黄茶时,经常会得到同样的反应:“这不就是绿茶吗?”这种现象是消费者的普遍认知,就连安徽本地人也一样,喜欢喝霍山黄芽,但从不把它当成黄茶,在他们心目中,霍山黄芽和黄山毛峰、岳西翠兰等绿茶差不多。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不知道黄茶是什么,自然就没人对黄茶感兴趣了,就算有再强大的科普力量,也无法改变人们的认知。

“闷黄”不简单

黄茶与绿茶看上去虽然相似,但从制作工序上看,黄茶要比绿茶复杂得多。“文黄”对技艺的要求非常高,即便在现今社会,能精通的人也屈指可数。

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代黄茶制作技艺已几近失传,现代黄茶制作工艺都是根据古人记载的文献进行还原,与古法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导致了黄茶制作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品质有高有低。

再加上黄茶本身的熬煮工序比较复杂,如果掌握不好很容易失败,所以现在有些黄茶直接舍弃熬煮黄茶的工序,而效仿绿茶的制作方法,萎凋、揉捻、干燥,这也间接导致黄茶逐渐转变为绿茶。

因此真正暗黄茶的产量很少,销量就更低了。

制作黄茶是一项精细的工作

蒙顶山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蒙山派创始人程先勤先生曾讲到:“蒙顶山每年三月二十七日采茶开始,到四月中旬结束,炒制工序较长,炒出黄芽后需包茶,变黄后再炒,如此反复,约需一个月时间。”

整个过程中,最费力的一步就是“发黄”,就是把茶叶包起来,等它一点点变黄、发酵,这也是最难的一步。

众所周知,黄茶属轻发酵茶,“轻”字承载着汉字独特的艺术。黄茶发酵过程掌握并不容易,太轻则不成质,太重则过界。在蒙顶山,只有经验丰富的师傅才能掌握黄芽发酵的程度。

其实,黄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