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1》
秦灭韩、赵两国后,将矛头指向燕国。
为避免灭国,燕国的太子丹决定先行一步,先下手为强。
太子丹,寻了一位知名刺客——荆轲。
荆轲擅剑术,想出了一个刺杀招数。
将锋锐的匕首,藏在燕国的地图里,当成礼物送给秦国。
表面上,是向秦王献宝,假意献地。
实际上,将匕首藏在地图里,为暗杀做准备。
地图到手,秦王兴致盎然地慢慢展开,细细观看。
卷轴快到尽头时,赫然露出一把匕首。
恰逢此时,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
秦王及时反应,绕柱闪避,逃过了一劫……
刺杀,就此失败。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后世传下一个成语。
曰:图穷匕见。
一件事演变到最后,本质终将表露。
比如泡茶,当我们将一泡茶喝完后,也会进入类似环节。
即,看叶底。
已经泡开的叶底上,能彻底看出一款茶的品质好坏。
不过在日常喝茶时,不少茶客会困扰,不知道叶底该从何“看”起。
下面且来列举5个鉴茶实例,逐一带大家认清。
《2》
一、高品质的白毫银针,叶底有哪些特点?
早几年听到有人说,看银针的好坏有一招绝技——搓叶底。
直接上手去搓银针叶底,要是茶芽被搓烂,说明质量不行。那些怎么搓都搓不开的叶底,才算好银针……
当时有许多人,都认为有道理。
但听完上述见解,只觉太片面,这个鉴别理论不严谨。
每个人的手劲不同,轻轻搓与用力搓,差别极大。
张飞、李逵这般天生蛮力的人,武力值极高,小小茶芽,不存在搓不动的说法。
当你需要从叶底上,进一步确认是不是好银针时,要点有三。
首先,茶芽不能带杂色。
不能泛红、不能发褐。
芽身本体,应该保持绿色、黄绿色为主。
一旦出现大面积红变,这种“红芽针”一看就不能买。
其次,茶芽要短肥。
优质银针叶底,芽头以短肥、粗壮为上。
又瘦又长的银针叶底,一看就等级不高。
最后,芽头要带有柔润弹性。
经历10冲以上的泡茶后,芽头彻底浸透舒展,伸手摸起来,芽头表面软亮且鲜活,丝毫没有半点枯燥感。
《3》
二、泡过龙井的杯底总是带有黑点碎屑,正常吗?
上个礼拜,在春分那天,狮峰龙井刚迎来首采。
有位外省茶友描述,他一早就喝上了今年的龙井新茶,不过看了包装产地介绍,是贵州产的龙井,价格要实惠很多。
但喝了几次那袋贵州龙井后,他发现一个怪现象。
每次用玻璃杯泡茶,那款扁平状的贵州龙井泡开后,杯底都会沉下一些黑色碎屑,这是怎么了?
如果没猜错,茶友买到的绿茶工艺有问题。
炒青时,有一部分鲜叶被炒糊、炒焦了,导致焦底出现。
其背后,要么是没有及时翻面、翻炒;
要么是炒锅温度太高,炒青时间太长。
但事已至此,再去纠结,没有意义。
碰到这种带有焦底、焦屑的绿茶,别再喝。
毕竟,它们再泡出来的茶汤,早已不是传统意义的绿叶清汤。
而是杯底会沉下星星点点的焦黑碎屑。
这些碎屑,是从炒糊叶片上脱离下来的。
已经炒糊的绿茶,清新受损,鲜爽下降,火气太重。
饮之不香、不鲜、不好喝,还对身体没益处!
《4》
三、金骏眉泡开后,叶底带有茶梗正常吗?
肯定不正常。
这种“金骏眉”属于圈内的一眼假,得加上双引号。
真正的金骏眉,产自桐木,取桐木高山茶树的单芽为原料制成。
汤色金黄透亮,汤面泛着金圈。
茶香自带高级感,拥有花香、果香、蜜香三香合一的综合香,尾调茶香常见松林香、竹林香等。
喝起来,茶汤的鲜爽度,远胜其他红茶。
鲜醇纯净的茶汤滋味,让普通红茶难以比肩。
至于,喝茶到最后,揭开盖子,细看盖碗内的叶底。
泡开出来的叶底内,颗颗茶芽以古铜色为主。
提到金骏眉,世人皆知它以茶芽制成。
用料高端奢侈,需要用7-8万颗的芽头,才能做成一斤茶。
当你在喝金骏眉时,最基础的分辨方式,就是认定芽头。
连茶芽用料都不纯粹,含有叶片,掺着老茶梗。
此类“金骏眉”,俨然是门面工夫都没做全,哪能随便信?
《5》
四、是不是正岩茶的叶底,才会有蛤蟆背?
非也,蛤蟆背不能证明岩茶的出身。
岩茶里,不论水仙、肉桂、大红袍,判断一款茶是否正岩茶的方法,在于闻香、啜汤、感受韵味。
正岩茶的香气,清则幽远,锐则浓长。
以正岩坑涧肉桂的茶香为例,香气并非高扬冲天,而是细幽深长。
花香、果香、细幽桂皮香、奶香、木质香等众多香型,层次多元,清晰度高。
喝起来,正岩茶的最大魅力,在于岩骨花香。
茶汤当中,落水香丰富,啜茶之后口中留香。
啜入茶汤后,用舌头推动茶水,能感受到咀嚼感。
汤水似米汤、似琼浆、似老火靓汤,滋味内容丰沛。
哪怕小小抿入一口,也能回味无穷。
言归正传,蛤蟆背只是岩茶的工艺表现。
通常,焙火足一些的岩茶,叶底常见凸起的小颗粒气泡。
这些颗粒状的气泡点,类似蛤蟆背部的疙瘩,所以得了这个俗名“蛤蟆背”。
不论正岩外山,只要达到特定工艺要求,泡出来的岩茶叶底内,就能出现蛤蟆背。
有蛤蟆背,只能代表一款茶焙火比较足。
除此外,证明不了岩茶品质!
《6》
五、如何从叶底,看出一款老白茶是否做旧?
鉴定流程,大致如下。
当你拿到一款老茶,初看之后,怀疑它的年份不真,但又没有准确证据证明时,不妨先尝试着泡开。
试茶时,一切都按老规矩。
首选白瓷盖碗冲泡,茶水比例1:20,烧开一壶水后,直接往盖碗内冲入沸水。
头泡茶,用沸水快速泡一遍。
随后既不洗茶,也不喝茶,而是抓紧时间闻叶底。
趁热掀开盖子一角,凑近去闻一闻。
感受这款老白茶被沸水热量“激”出来的气味。
此时一旦闻到闷堆味、闷味、堆味、沤味、沤堆味。
或者是类似落叶将腐未腐时期发散的气息,说明苗头不对,这款茶大概率是渥堆做旧。
随后,再进一步检验。
往盖碗内再次注入沸水。
这一回,不倒出茶汤。
静等3、4分钟后,将茶叶直接泡开。
细看舒展出来的叶底颜色,是否带有黑褐、暗褐色?
若有,也佐证做旧嫌疑。
再下一步,则是上手捏一捏叶底。
渥堆做旧茶的叶底,捏起来是“软趴趴”的,就像烂菜叶。
这是因为,渥堆闷堆做旧期间,鲜叶得不到及时散热,内部植物组织受损。
类似你将一包新鲜蔬菜从超市里买回来后,常温放置5天、6天再打开,沤烂的菜叶早已发软。
对比正常白茶,做旧老白茶难以保留叶底软亮、鲜活、有弹性的特点。
两相对比,高下立见。
《7》
之前听过一句话。
“新手认茶叶,只是看香不香?老手选茶叶,都是看叶底。”
虽然这番话,存在一定偏颇。
但学会看叶底,对提升喝茶段位,的确很有帮助。
看叶底的色泽、净度、匀整度等,能快速解锁一款茶的核心品质。
历经多回合的沸水冲刷后,留在盖碗内的叶底,早已洗净铅华。
彼时,美丑妍媸,一看便知。
类似看一张卸了妆的脸,更能辨出天然美!
用户评论
我最近尝试了通过叶底来判断茶叶品质的方法,真的很有效!我发现一款绿茶的叶子饱满且带有淡绿色泽,说明茶树的生长环境和肥料控制都非常好。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用叶底分辨茶叶时,红茶里的红叶底通常表示发酵度适中,而太深的红色可能意味着过度发酵或者处理不当。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位品鉴师提到过,白茶叶底应该是柔和白色或淡黄色,并且显得嫩滑。这能让我立刻判定白茶的质量很高。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岩茶的老叶部分往往更明显地表现在叶底,通过观察这部分可以大致判断其年份和口感的复杂程度。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惊喜地发现,绿茶在泡制后,叶底不仅颜色鲜绿,还能保持柔软与活力,这种表现让我对茶叶的新鲜度有了直观感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叶底看出红茶有没有焦糊味很重要,一般来说红叶中带有金黄色的光泽说明烘烤过度的可能性不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茶经过泡水后,叶底往往会呈现出非常高的透明感和色泽一致性,这几乎可以肯定茶叶的新鲜度非常高。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岩茶的叶底通常富有韧性和厚度,这一点能够通过触摸感受到质地,对于判断其复杂而丰富的口感有所帮助。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绿茶在二次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叶底质地变化。从软绵到稍硬,可以根据具体效果来识别加工是否得当。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判断红茶时,可以注意到叶底中的茎部分相对较细且富有弹性,这通常表示用料严格挑选与轻度烘焙的品质特征。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茶泡后的叶底常常充满生命力,无论是绿色还是淡黄色,都很均匀一致,显示了茶叶加工过程的理想控制。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岩茶的叶底呈现出鲜明的深绿色或暗红色,边缘处略有卷曲形态,则很可能意味着其属于优质的烟熏型或纯手工焙火类型。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观察绿茶的“绿度”,可以大致判断出茶叶是否使用了过多的保鲜剂或者经过长时间储存的情况,新鲜茶会有更明显的鲜艳效果。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茶的叶底若是呈现深棕红色,并伴随着油润感和适度的透明度,则是品质优良的标志之一,表明加工工艺掌握得当。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茶在泡饮后叶底表现出一定的细腻光泽与柔软质感,通过这种判断可以帮助区分茶叶中是否包含了较多的嫩芽部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岩茶的香气在杯盖或叶底中有着明显的“松烟香”,这是品质上乘的表现,需要仔细辨识其浓度和平衡性来评估其价值。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绿茶经过多次浸泡后依然能保持较为绿亮的颜色和弹性叶底,是对茶叶保养与保存条件的一种肯定显示。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品尝完红茶后通过检查叶底,“金圈”现象若明显,则表明经过充分的“醇化过程”,茶液中的咖啡碱和单宁酸释放适度。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茶独有的“银针”部分,在泡水后仍然亮丽、挺立,是茶叶加工工艺精湛与保存条件理想的表现,非常吸引人。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